2015年6月2日 攝氏18℃
Checkpoint Charlie Berlin,Germany 晴天
離開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德國駱駝,我們繼續去柏林圍牆參觀。
首先重森ㄚ被來到查理檢查哨。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或稱為C檢查哨,又譯查理檢查站),位於柏林市中心的腓特烈大街上,是冷戰時期柏林圍牆邊東德與西柏林進出的一個檢查點。
該檢查站通常為盟軍人員和外交官使用。從這個檢查哨往北去,即進入民主德國的首都東柏林,反之往南則是進入聯邦德國的西柏林。
柏林圍牆拆除後,此檢查哨一度被拆除,而後又被復建,成為柏林旅遊的重要景點。在查理檢查哨邊有一博物館,即查理檢查哨博物館(德語: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 museum),展出內容為與柏林圍牆及兩德分裂時期有關的歷史資料和物件。
在過去檢查哨旁立牌面向西柏林的一面,分別用英文、俄文、法文及德文寫著:「您即將離開美國占領區」。
談到這裡重森ㄚ被把時間拉回1945年的場景,很多人會有一個問題想問為什麼會變成東西德?重森ㄚ被很務實的回答當時的形勢,歐戰提早結束,蘇聯集團占有一定的勢力,也提早攻進的德國,當然有一定的發言權,所以分成東西德和東西柏林,西區部份由盟軍美英法(中國怎麼沒有參加占領?不要開冷笑話)占領,東區由蘇聯占領。延續到後面的華沙公約和北大西洋公約,冷戰對峙,經過重森ㄚ被這樣說,可能各位好朋友比較能了解柏林圍牆。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另外一個場景,就是鼎鼎有名的太平洋戰爭,這個戰爭完全由美國一手主導的海空現在科技戰爭,蘇聯是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前,才宣布對日戰爭,這也是在盟軍回顧波茲坦宣言 -德國駱駝(中國沾邊都沾不到)所形成的共識。
當時蘇聯很想佔領北海道,國際政治是講究現實,不像台灣的政客打口水戰,美國有完全的能力佔領日本,經過重森ㄚ被這樣解說,大家就很容易了解,為什麼戰後德國分裂日本維持統一。
可能大家也很關心我們台灣當時的處境,重森ㄚ被也是務實的用國際現實告訴大家,1945年10月25日蔣介石的軍政府代表盟軍在公會堂(台北中山堂)接受日本投降,會場掛著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重森ㄚ被以國際地位排序)四國的國旗(當時法國被滅亡,復國當中),後來被中華民國(事實上國際社會已經不存在這個國家)稱為台灣光復,問題的癥結就在國民黨政軍第二代要維持他們的政治既得利益跟法統,繼續蔣介石的那一套洗腦...
事實上在東亞跟歐洲一樣,進入冷戰時期,這裡可能年紀稍長的朋友,就有這一段的經驗,東亞的對峙台灣是第一島鏈的中心,這長久時間台灣跟中國就處在冷戰的對峙,不是要反攻大陸,那是國民黨在騙人的,一個腐敗貪婪的國民黨被中國人民唾棄逃到台灣,怎麼可能反攻大陸。當然要自圓其說,他們只是要得到戒嚴統治的合法性。
其實在東亞的冷戰,現在又有新的變化,重森ㄚ被將它定義為新冷戰時期,台灣的地位更形重要,只是化明為暗,美國勢力沒退,務實一點說,重森ㄚ被所知道的軍事情資,單單日本的海空軍戰力,中國就打不過,媒體就是喜歡不負責任,中國怎麼侵略台灣?
政治人物最喜歡講一些不負責任的話,馬英九從年輕就是消費保釣,從中獲取政治利益,現在是三軍統帥怎麼不去要回來?
釣魚台你去看地圖,給你台灣你顧得住嗎?把問題更複雜化,美國跟日本都說日本的就是日本的(戰略上一定不能給中國),不爽是你的事,不要在那邊口水,回顧東西德,日本的被美國占領,台灣被國民政府接收...看事情要務實,不要被意識形態所蒙蔽。
柏林圍牆(德語:Berliner Mauer)是德國分裂期間東德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邊防系統,以將其與東德領土分割開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或「強化邊境」(德語:Befestigte Staatsgrenze),其目的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
柏林圍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衝突導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圍牆修建之前,約有250萬東德居民逃離東德,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歐國家[1]。柏林圍牆修建後在1961至1989年間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圍牆。1960年起東德邊防軍將其視為非法越境並向越境者開槍射擊,1982年《開槍射擊令》(Schießbefehl)下達後被合法化。據截止2009年的統計,死亡人數約在136至245人之間,確切數目則不得而知。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了一系列政治變動,鄰國波蘭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在數周的抗議活動後,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圍牆因故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隨後數周中欣喜的人群鑿下柏林圍牆作為紀念品,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柏林圍牆的倒塌為結束統一社會黨專政以及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一年後的1990年10月3日兩德最終統一。
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首都設在波昂一直到兩德統一為止。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西德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西柏林是西德的領土。由於西柏林的領土完全在東德境內,蘇聯為迫使西德放棄西柏林,強迫西柏林斷水斷糧,此舉讓西方國家團結一致,每日有多班飛機把物資由西德運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蘇聯於1949年5月解除封鎖。1952年起,東西之間的邊境關閉,只有柏林分界仍然開放。成千上萬的東德人經西柏林轉投西方,流失的勞動力足以使東德經濟崩潰。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牴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正式來說,西柏林不屬於西德;柏林全市在兩德統一前都受盟軍軍法統治)。 ~部分引文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