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 攝氏34℃
雲林縣雲林縣西螺鎮 大橋路到底 晴天
離開石榴車站-雲林駱駝,好友特地開車經過西螺大橋。
重森ㄚ被好懷念跟西螺大橋的一段緣分,那是在1978年重森ㄚ被辭掉很優渥的工作。
小客車租賃當時是一個非常新的行業,風險大也非常辛苦,重森ㄚ被以一個人飽全家飽的單身漢拼命精神投入。
當時國內景氣非常熱,銀行汽車貸款年利率遠遠超過15%,國產汽車已經供不應求,有錢買不到汽車,重森ㄚ被遇到那一個階段的貴人,福特六和跑天下新車撥五輛給我,分五個星期交車。
重森ㄚ被晚上12點關好公司,單獨一人開著新車到北港朝天宮掛香,當時沒有高速公路,重森ㄚ被深夜沿著台一線,過西螺大橋進入雲林縣。
過西螺鎮一路挺進到北港朝天宮,掛完香馬上折返台北,沒有休息站沒有礦泉水,一路挺到底,年輕真好。
西螺大橋,台灣公路橋樑,在日治時稱濁水溪大橋,位於雲林縣與彰化縣之間,橫跨濁水溪下游,以華倫式桁架橋設計,連接起南端之西螺鎮、北端之溪州鄉二地的交通。1952年完工時,西螺大橋是當時全台灣最長的橋樑,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橋」。
濁水溪為台灣中部重要分界河。由於河面廣闊,16世紀歐洲人所繪之台灣地圖,甚至誤將台灣分為北、南兩島。長期以來,兩岸人民往來時必須長期倚賴竹筏等交通工具,若遇上溪水暴漲,則嚴重影響兩地交通,因此一直有興建交通橋樑之提議。
在西螺端的橋頭,插有日本、中華民國及美國國旗,象徵該橋歷經了日治和戰後兩個時期、分別由這三國完成。
在日治時期,跨越濁水溪下游的陸橋僅有縱貫線之鐵路濁水溪橋,未有公路陸橋跨過。旅客渡濁水溪則須轉乘鐵路或竹筏。
1937年(昭和12年),發包興建濁水溪大橋,主要的建設部分為橋墩,方法是先以鐵條綁出橢圓形空心板模,接著灌漿抽沙來加重重量使板模下沉,如此反覆作業,使每座橋墩的基樁高度約二層樓高,32座橋墩於1941年完成,之後因戰爭鋼材挪作他用而中止建設,成為未成道路。戰後,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在美援下於1952年5月29日再度開工。
西螺大橋於1952年12月25日完工,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雲林、彰化兩縣居民為橋名引起爭執,後來是沿用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使用英譯名,才稱為西螺大橋。
完工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橋,亦使日治時期即定線的縱貫道路全線通車。另外,橋上亦併設糖業鐵路,形成鐵公路同行現象,為南北平行預備線最晚完工的一段,唯1979年以妨礙交通為由拆除。
1994年,中沙大橋與西螺大橋間的溪州大橋完工後,西螺大橋轉為供小型車、機車、自行車通行的便橋,2000年曾被提議因此橋老舊應予拆除。在雲林縣與彰化縣政府的努力下,使西螺大橋轉型為觀光大橋,2004年11月19日,彰化縣及雲林縣政府均將西螺大橋列入該縣的歷史建築。 大甲媽每年農曆三月前往新港遶境進出雲林必走西螺大橋,是少數特例開放大型車走西螺大橋的特例。2013雲林農業博覽會期間獲選為百大亮點。部分引文維基百科
雲林縣雲林縣西螺鎮 大橋路到底 晴天
離開石榴車站-雲林駱駝,好友特地開車經過西螺大橋。
重森ㄚ被好懷念跟西螺大橋的一段緣分,那是在1978年重森ㄚ被辭掉很優渥的工作。
小客車租賃當時是一個非常新的行業,風險大也非常辛苦,重森ㄚ被以一個人飽全家飽的單身漢拼命精神投入。
當時國內景氣非常熱,銀行汽車貸款年利率遠遠超過15%,國產汽車已經供不應求,有錢買不到汽車,重森ㄚ被遇到那一個階段的貴人,福特六和跑天下新車撥五輛給我,分五個星期交車。
重森ㄚ被晚上12點關好公司,單獨一人開著新車到北港朝天宮掛香,當時沒有高速公路,重森ㄚ被深夜沿著台一線,過西螺大橋進入雲林縣。
過西螺鎮一路挺進到北港朝天宮,掛完香馬上折返台北,沒有休息站沒有礦泉水,一路挺到底,年輕真好。
西螺大橋,台灣公路橋樑,在日治時稱濁水溪大橋,位於雲林縣與彰化縣之間,橫跨濁水溪下游,以華倫式桁架橋設計,連接起南端之西螺鎮、北端之溪州鄉二地的交通。1952年完工時,西螺大橋是當時全台灣最長的橋樑,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橋」。
濁水溪為台灣中部重要分界河。由於河面廣闊,16世紀歐洲人所繪之台灣地圖,甚至誤將台灣分為北、南兩島。長期以來,兩岸人民往來時必須長期倚賴竹筏等交通工具,若遇上溪水暴漲,則嚴重影響兩地交通,因此一直有興建交通橋樑之提議。
在西螺端的橋頭,插有日本、中華民國及美國國旗,象徵該橋歷經了日治和戰後兩個時期、分別由這三國完成。
在日治時期,跨越濁水溪下游的陸橋僅有縱貫線之鐵路濁水溪橋,未有公路陸橋跨過。旅客渡濁水溪則須轉乘鐵路或竹筏。
1937年(昭和12年),發包興建濁水溪大橋,主要的建設部分為橋墩,方法是先以鐵條綁出橢圓形空心板模,接著灌漿抽沙來加重重量使板模下沉,如此反覆作業,使每座橋墩的基樁高度約二層樓高,32座橋墩於1941年完成,之後因戰爭鋼材挪作他用而中止建設,成為未成道路。戰後,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在美援下於1952年5月29日再度開工。
西螺大橋於1952年12月25日完工,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雲林、彰化兩縣居民為橋名引起爭執,後來是沿用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使用英譯名,才稱為西螺大橋。
完工當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橋,亦使日治時期即定線的縱貫道路全線通車。另外,橋上亦併設糖業鐵路,形成鐵公路同行現象,為南北平行預備線最晚完工的一段,唯1979年以妨礙交通為由拆除。
1994年,中沙大橋與西螺大橋間的溪州大橋完工後,西螺大橋轉為供小型車、機車、自行車通行的便橋,2000年曾被提議因此橋老舊應予拆除。在雲林縣與彰化縣政府的努力下,使西螺大橋轉型為觀光大橋,2004年11月19日,彰化縣及雲林縣政府均將西螺大橋列入該縣的歷史建築。 大甲媽每年農曆三月前往新港遶境進出雲林必走西螺大橋,是少數特例開放大型車走西螺大橋的特例。2013雲林農業博覽會期間獲選為百大亮點。部分引文維基百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