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34℃
雲林縣斗六市榴北里文明路31號 晴天
重森ㄚ被今天一大早6點,好朋友就來家裡載我們到雲林、彰化。
因為擔心周六上午南下車流過大,所以提早出發,首先來到雲林斗六的石榴車站。
讓重森ㄚ被簡單說一下石榴車站乖舛命運的故事:
明治38年(1905年)
石榴火車站創建於明治28年(1905年)10月15日,因緊鄰石榴班溪,日人稱為石榴班驛站,當年人煙稀少,三年後就廢站了,堪稱最快被廢掉的...
昭和16年(1941年)
後來二次大戰爆發,日人為了打戰需要各方資源,當時虎尾設有軍機場,戰場上所需的各種彈藥武器、機械設備都從基隆或高雄港口裝卸後,隨即分批用縱貫鐵路運輸到各地,同時也轉運到斗六、斗南車站,再用糖業鐵路接駁運到虎尾,這戰是越打越急,為了因應大量軍用石碴所需,又見大埔溪砂石量多品質佳,1939年不得不重新在石榴班驛站原址建造站房,1941年復設「石榴班信號場」及石榴班石碴支線,作為接駁運輸軍事物資與石碴之用。有一說當年大大小小鐵路交會,營收曾是全國第一,而且台灣鐵路的石碴(鋪設鐵路上的礫石)都來自於石榴,可見石榴車站曾風華一時。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1945年)
與雲林境內車站相繼辦理客貨運輸業務,民國44年改名為石榴站,但又因為地處偏郊,旅客寥寥無幾,79年時降為無人管理的小招呼站,僅有區間車停靠。
2006年,石榴車站站房和周圍的職員宿舍以「石榴站車站及職員宿舍」之名登錄為歷史建築
2012年,站房整修現今風貌。
每個人聽到「石榴」這個車站一定會想到水果,不過重森ㄚ被與網路上大多表示石榴是指鐵道的道渣,也就是鐵軌下的小石頭,中文與日文版本皆同,不知是誰抄誰的。但是,試著去查詢日文資料,バラスト(英文ballast音譯)並沒有相對應的漢字,中文頂多或許可以翻作「石碴」,與石榴並沒有直接關係。接著我從另外的鄉土資料得知,當地人都稱該區域為「射榴班」,而「射榴」是一種土產水果(其實應該就是紅石榴),果實為圓形,與本地出產的礫石形狀相近;加上早期此地為林班地,所以形成了射榴班的地名,再轉化為「石榴班」。後來日本人為了開採此地的石材,還特別建設了「石榴班石碴支線」,並設置信號站。這個信號站就是現在的石榴車站。所以,綜合以上資料,可了解這個地名的由來其實是「長得像石榴的礫石」,還是跟石榴這種水果有關(但不是芭樂/番石榴),只不過那些礫石被用作道渣,不能說石榴指的就是道渣,這樣跳太快了。
石榴是個很小的站,從日本時代末期就存在的木造站房,1950年整修擴建過一次,後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台鐵不思維護,前幾年幾乎已經爛掉,變成惡名昭彰的老舊站房;不過後來縣政府接手整修,變成現在的樣子,雖然是很清潔漂亮,但看起來實在太新了,一點古味也沒有。本站原有的側線都早已拆光,剩下兩條主線搭配兩邊的岸式月台,不能待避,是西線典型的無人化招呼站型式。
身為縱貫線少數的秘境車站,石榴的評比算是相當高。車站前面只有零星幾戶民宅,其中有些看起來已經荒廢,站前通常也沒有任何活動跡象,但偶爾會有人步行或騎機車過來搭火車。跟一些更冷清的車站相比,石榴的上下客人數不算少,而且近年來業績有大幅成長。部分引文鐵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