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8                     攝氏12℃   

斯德哥爾摩老城, 瑞典       晴時多雲

    重森ㄚ被離開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駱駝,我們又驅車前往斯德哥爾摩老城。

P01.jpg

    在當地導遊的帶領下,我們在中古世紀的老街巡禮一番。

P02.jpg

    老城(Gamla stan),1980年前官方名稱為「橋間之城」(Staden mellan broarna),是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個古老城鎮。老城主要包括城島(Stadsholmen);官方區劃雖然把騎士島(Riddarholmen)、聖靈島(Helgeandsholmen)和水流城堡(Strömsborg)都劃入老城區,但一般人所指的老城都不包括這三個地區。

P03.jpg

    老城的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城內有中世紀小巷、圓石街道和古式建築,深受北日耳曼式風格影響。

P04.jpg

    大廣場是老城中央的一個廣場,被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大樓和其他舊商人的房屋包圍。152011月,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就在這廣場屠殺了反對他的瑞典貴族,史稱斯德哥爾摩慘案。這場屠殺激發起民眾起義,最終選舉出古斯塔夫·瓦薩為瑞典國王,帶領瑞典脫離卡爾馬聯合。

P05.jpg

    城內除了有斯德哥爾摩大教堂、諾貝爾博物館和騎士教堂外,還是王宮所處之地。在三王冠宮於火中焚燬後,王宮就從18世紀建立於此。騎士院位處老城的西北。

P06.jpg

    東長街(Österlånggatan)上有一間名為金色和平餐廳,自1722年開始經營,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它是未改變過室內設計的最古老餐館。斯德哥爾摩大教堂內有Bernt Notke所雕的聖喬治與龍雕塑,而騎士教堂則是瑞典國王舉行葬禮的地方。王宮以南有一個庭園球房補丁(Bollhustäppan),內有瑞典最小的一個雕塑──小男孩鐵像。

P07.jpg

    19世紀中至20世紀中,老城一直被視為貧民窟,很多歷史建築都日久失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條小巷的房屋被清拆,以擴建國會大樓。然而,1980年代起,老城因其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而吸引大量遊客,其建築物的價值才獲肯定。

P08.jpg

    盡管對城內370件古物的考古研究仍未清楚公布,但志願人士作出的考核則發現,之前被定為1718世紀的建築物,實際上應該還要古老300年。地鐵於當地設有車站,站名為Gamla Stan

P09.jpg

城名由來 

    直至19世紀中,老城都只被稱為「själva stan」(「那城自己」),因其周邊地區都只是鄉郊地方。自19世紀中,地圖和文獻開始稱呼該城鎮為「橋間之城」或「橋中之城」(staden inom broarna),此名稱成為官方地名,直至1980年。自1934年起,「橋間之城」還包括小島聖靈島(Helgeandsholmen)和水流城堡(Strömsborg)的區域。「老城」的名稱大概出現於20世紀初,然後廣為流傳。雖然這城鎮的官方名稱已於1980年改為現名,但現代斯德哥爾摩還會間中被稱為「橋間之城」。

P10.jpg

史前史 

    神話中,斯德哥爾摩起源於一個名為Agnefit之地。其中的-fit即「濕潤的草地」,有人估計它是指今日城島(Stadsholmen)西岸,聲稱這地是當時唯一可能有濕草之地。而「Agne」則是由遠古(有歷史學家說是公元前400年左右)的神話中佔領芬蘭後曾於當地紮營的國王。

P11.jpg

    Agne本欲娶芬蘭部落首領的女兒Skjalf,但Skjalf在慶典上灌醉了他,並以其金項鏈弔死了他後逃脫。

P12.jpg

    這些故事仍未被證實。年輪年代學家檢驗了Norrström海床上和在1978年至80年間發現,沉在聖靈島的木頭,得出結論說那些樹木於970年和1020年間被砍下,其中大部分是在1010年,而那些木頭很可能成為「Stock-holm」「木材小島」名字的由來。

P13.jpg

中世紀 

    這個起初被城牆包圍的城市只包圍兩條長街──西長街(Västerlånggatan)和東長街(Österlånggatan)之間的區域,由當時的岸邊伸延到東、西城牆。東城牆於兩座防衛塔中穿過:北塔成為後來的三王冠宮,於1697年的火中焚燬;南塔於今已無遺跡,於1336年由國王馬格努斯四世賜予道明會修士,故有指其位於鐵廣場(Järntorget)以北、牧師街(Prästgatan)以南的修道院。當時市郊的陡峭懸崖,至今仍可見於長街和其平行的街道的高度的差別──西長街和牧師街相差約5米,東長街和球房巷(Bollhusgränd-Bagge街(Baggensgatan)相差約10米。

P14.jpg

    中世紀時的市中心大概只是一個露天市集,位於市鎮廳和村內唯一一座教堂的南方。市集起初比現時的較小,但於是15世紀初的一場火警後擴建,並逐漸被永久建築物包圍,從而發展成今日的大廣場。儘管斯德哥爾摩於歷史上快速擴張,但是其擴張過程仍存在爭議。這些爭議包括它是否依照南方的樣式(如呂貝克)和是否由比耶亞爾和馬格努斯三世直接監督等。儘管如此,中世紀時已有大道從大廣場通往四方:商人街(Köpmangatan)往東連接水邊的漁人廣場(Fisketorget),

P15.jpg

     黑人街(Svartmangatan,命名自道明會)和鞋匠街(Skomakargatan)則往南連接未於島上南端的金融中心。當時的金融中心位於今鐵廣場(Järntorget),但當時佔地還要大,東連Koggabron(今已改建為船橋Skeppsbron),西達梅拉倫湖船隻的入口糧食港灣Kornhamn(位於今糧食港灣廣場Kornhamnstorg附近)。窄巷(Trångsund)當時比現在要窄,從北方流過大教堂。

P16.jpg

     由於城門是中世紀城牆上最脆弱的地方,故當時的人認為應少建城門。中世紀的斯德哥爾摩城牆只有34個窄門:東牆有一連接商人街Köpmangatan與岸邊,其餘的都連接西長街,位於今大教堂斜坡(Storkyrkobrinken)、危樓斜坡(Kåkbrinken)和德國斜坡(Tyska Brinken)。圍繞王宮的露天廣場名為Sanden(「沙地」),因防衛原因而被故意丟空。城內的要道都規定要闊8厄爾(約5米),以容許馬車駛過,但是橫街的闊度則沒有限制。城牆內於14世紀開始過於擠迫,故新建築物建於城牆外的岸邊,岸邊橋樑間的土地越來越多小屋,逐漸在窄巷間形成一條條長街區,成為今日老城的特色。在以前的市中心,大街區會被分割為較小街區,形成窄街如花園街(Trädgårdsgatan)和歷史上的耳框街(Kindstugatan,已沒落)。

P17.jpg

    中世紀的街道位於今日街道下約3米的地方。考古學開鑿街道發現,最古老的街道都是被木材覆蓋,最古老的一條位於現時西長街東北端下3層木材下,大約建於12501300年。14世紀後期,街頭開始以石頭舖蓋。鑒於考古學家在這些街道上發現含有少量發現物的穢物,可見這個時期的街道清潔有重大改善。當時,垃圾和廢物只從特製的孔棄置在各條小巷。雖然有發現一些中世紀地下木管和地窖,但在斯德哥爾摩發現的下水道只有很少,比不上同為北歐城市的維斯比和卑爾根那麼精密,所以斯德哥爾摩人只用傾斜的小巷來處理污水。縱使一些公告禁止民眾於水中拋棄垃圾和限制城牆內動物數目,但都徒勞無功,直至中世紀末才有專人每周2次去清潔水管,以及禁止於鄰舍和要道旁設置廁所。公廁集中於城中心一個被稱為flugmöten的地方,盤旋於空中的昆蟲甚至可以把天空遮蔽,直至19世紀。

P18.jpg

    現存的小巷與中世紀時的老城的外觀大有分別。當時一系列的建築面對街道,有一些窗戶以販賣貨物;廢物、凹凸不平的地面和手推車使人寸步難行;空氣中充斥著糞便、食物、魚類、皮革、火爐和香料的氣味。夜間(尤其是冬夜)的城內是完全黑暗的,只有零星的火警糾察和夜行人士所持的火把發出微量的光。那裏也沒有任何指示外來人士的路標,因為所有街道都未有名字,人們只稱呼街道為「從外南門通往教堂的那條大道」,後來的小巷才以住在那條街上的著名人物命名。事實上,歷史文獻對於城內地方的很多描述過於模糊不清,一些街道被重新命名了很多次,一些甚至擁有相似或相同的街名,使歷史學家無法確定文獻記載的地方所在。引文維基百科

P19.jpg

 

P20.jpg

 

P21.jpg

 

P22.jpg

 

P23.jpg

 

P24.jpg

 

P25.jpg

 

P26.jpg

 

P27.jpg

 

P28.jpg

 

P29.jpg

 

P30.jpg

 

P31.jpg

 

P32.jpg

 

P33.jpg

 

P34.jpg

 

P35.jpg

 

P36.jpg

 

P37.jpg

 

P38.jpg

 

P3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重森ㄚ被 的頭像
    重森ㄚ被

    游重森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