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0日 攝氏15℃
台北市北投區竹子湖路15-2號 晴天
重森ㄚ被今天趁著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搭乘206公車到陽明山公車總站,轉108公車到竹子湖派出所站牌下車。
然後步行約3分鐘,就可以抵達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現在利用大眾交通運輸非常方便,沒有壓力跟疲勞駕駛的問題,也可以節能減碳替地球做環保。
日治時代,平澤龜一郎技師發現竹子湖地勢高、氣溫低、水質好,且地形封閉,非常適合作為種植日本型稻的原種田,而後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博士,成功栽培出適合臺灣栽種的原品種,在1926年命名為「蓬萊米」,為臺灣的米文化揭開歷史的新頁。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
刊登日期:2015-12-30
採訪報導 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莊曜勵;專業潤稿:方偉達 副教授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於2015年12月23日上午在湖田國小醒獅團及舞蹈表演下,熱鬧揭開序幕順利開館,陽明山國家公園新增遊客服務據點。
位處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陽管處)範圍內的竹子湖地區,於1923年設置種植日本型稻的原種田,其生產的稻穀於1926年命名為「蓬萊米」,為臺灣的米文化揭開歷史的新頁。1928年落成的「臺北州七星郡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及其倉庫」,是作為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耕作管理、穀種集中、分配發送等業務的運作中心。該建築於國民政府時期,歷經2次增修作為國防部憲兵司令部幹部教育、兵棋推演場地,並更名為「梅荷研習中心」,時光荏苒,如今竹子湖的梯田輪廓依稀,原種田事務所仍然屹立,但昔日的稻田卻悄悄淹沒在園藝植物的花海中。
2009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鑑於事務所為蓬萊米原種田重要建築標的,充分見證竹子湖做為臺灣蓬萊米原生地培育場所之歷史價值,故公告「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為歷史建築。後經陽管處與國防部進行協商,辦理房地撥用程序,並推動「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的規劃設計與籌設,以地方產業史的保存、及推展環境教育之需求,作為歷史建築再利用的發展目標。整體故事館的展示設計,分為兩個主題館,分別是「竹子湖前世與今生」的地方發展史、及美譽為「臺灣蓬萊米原鄉」的「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稻作史」。
陽管處已於12月23日上午辦理「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開幕典禮,各界單位團體代表共襄盛舉,包括內政部黃麗馨主任秘書、營建署許文龍署長、丁守中立法委員、前駐日代表羅福全先生、日本交流協會西野幸龍主任、農糧署糧食產業組林傳琦組長、北投區公所李美麗區長;「國立臺灣大學磯永吉學會」臺大農藝學系賴光隆教授、謝兆樞教授、彭雲明教授、磯小屋志工代表等,及湖田里曹昌正里長、社區發展協會陳永如理事長率地方耆老與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復耕穀東俱樂部成員等人參與盛會。
開幕活動儀式有別於一般剪綵方式,規劃由陽管處陳茂春處長及貴賓代表以「拔穗」方式揭幕與祈福,為故事館以及未來蓬萊米復育活動獻上最高的祝福。
開幕典禮中臺灣大學農藝學系謝兆樞榮授,將領銜復育成功的蓬萊米古穀種-「中村」種贈予故事館,更為竹子湖原種田復耕計畫向目標推進一步。據謝教授表示:由於臺灣本土已無「中村種」,而國立臺灣大學磯永吉學會承接自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寄贈的10顆「中村種」種子,已在冷藏庫裏沉睡超過了30年,首發復育命運是全軍覆沒。因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有感於「中村種」對臺灣稻作史的非凡意義,再次慨贈50顆種子,終於在2014年2月,得到3株沉睡30餘年種子甦醒的幼苗,連同先前覆沒的第1批種子,實得發芽率僅5.76%(日方「理論」發芽率為30%),「中村種」驚險復活!
另一個深具意義的開幕活動,則是為奇美集團許文龍創辦人贈與故事館親手塑造之「蓬萊米之父-磯永吉」與「蓬萊米之母-末永仁」胸像舉行揭幕儀式,並由前駐日代表羅福全先生轉達塑像感言;許創辦人並另以個人名義捐贈印製「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筆記書,為故事館內所收藏的故事,更添一頁精彩佳話。
下午則由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員帶領民眾深入走讀竹子湖社區(包含東湖、頂湖、下湖三區)。沿途對於豐富的竹子湖地區自然生態體會及特殊人文印象,完全有了新的體認。
陽管處為了這段地方產業史之復甦,承先啟後不遺餘力,當為臺灣國家公園維護人文史蹟及再發展之典範。正式新增此處遊客服務據點,提供民眾認識臺灣蓬萊米的故事及竹子湖蓬萊原鄉的風華敘事,今後歡迎國人親自到訪參觀,將不虛此行。有關竹子湖原種田故事館之諮詢電話:(02)2861-3601,網際網路:http://www.ymsnp.gov.tw。
磯永吉(1886年11月23日-1972年1月21日),本籍日本廣島縣福山市。台北帝國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教授,農業家。1925年和末永仁利用臺灣在來米成功改良成蓬萊米,讓臺灣農民大幅增加收益。今臺灣食用的稻米仍為該品種。被台灣尊稱為「蓬萊米之父」。詳情介紹請看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