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                  攝氏28

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20191     晴時多雲

       逍遙家族在 香山鴨肉麵-新竹駱駝 用完午餐,我們繼續朝著香山濕地賞蟹步道前進。

P01.jpg

 

  途中我們經過香山天后宮,這裡算是新竹市的歷史建築,喜愛歷史建物的好朋友可以來參觀一下,就因為香火不是很頂盛,反而保留古樸寧靜的意境。

P02.jpg

 

  香山天后宮是一座位於臺灣新竹市香山區的媽祖廟,是香山漁民與郊商的信仰中心。現存建築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由王媽成等信徒發起重建。2004年公告為新竹市歷史建築。

P03.jpg

 

  清代由於竹塹港經常淤塞,故乾隆年間於南側另闢新港,原有的港口就以「舊港」稱之。嘉慶十二年(1807年)新港又淤塞,故重開舊港,然此時港口已不穩定,道光二十年(1840年)大型船隻已無法進入。於是至道光五年(1825年)開闢香山為港口,因其位置接近福州府,而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

P04.jpg

 

  香山當地居民多由泉州府移民而來,信仰天上聖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來往臺灣與福建的商旅,自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媽祖祖廟奉來天上聖母神像、大銅鐘與香爐。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於現址建立天后宮。道光五年(1825年)重建。

P05.jpg

 

  光緒二年(1876年)再由生員林秀春與蔡福益等人同地方人士商議重建,北門鄭家出資甚多。另郊商金長和亦奉獻「靈昭海國」匾一方(現仍懸掛於正殿中)。

P06.jpg

 

  此時的祭祀圈除香山地區之外,還廣及至新竹街一帶,後因南寮富美宮興起,至1960年代祭祀圈縮減至香山鄉全境,目前祭祀範圍僅限於朝山里。

P07.jpg

 

  日治時期廟宇被充當香山警察分署。後因木造結構年久失修,且由於海岸海風強勁,加速石雕風化。

P08.jpg

 

  因此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王媽成等信徒發起募捐重修天后宮,十二年(1923年)底竣工,十三年(1924年)舉行落成建醮祭典。昭和十三年(1938年)當局發動皇民化運動,神像與香爐皆被破壞,大銅鐘也被融化重鑄武器,戰後才重新添置。1946年寄奉於新竹長和宮的軟身天上聖母神像,安奉至香山天后宮,並新塑鎮殿天上聖母與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像,1979年再度整修。

P09.jpg

 

  1979年天后宮曾列為暫定古蹟。1984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一處處長劉立民會同歷史學者林衡道,勘察新竹市內香山天后宮、鄭氏家廟與長和宮等十處暫定古蹟,林衡道表示新竹市原為北臺灣的重要城市,古蹟數量很多,臺灣省政府與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級單位應該多加重視維護。

P10.jpg

 

  後因整修期間建築經改動,且原地磚遭更換,故最終未指定。1992年進行全殿彩繪,由林彭傳施作。200433日公告為新竹市歷史建築。

P11.jpg

 

  香山天后宮建築平面格局採二進三間閩南式廟宇,座東偏北朝西北,早年臨海濱,因此廟埕外圍尚留有防波堤,後因開闢西濱快速道路,海岸往外推出許多。三川殿入口以一字型展開,中港間約小港間寬兩倍,除展現主從關係,在美學上也有較佳之效果。正門兩側為抱鼓石鼓石,不若其他廟以石獅子為座,係因主神為媽祖,以顯現媽祖宮廟貌之特色。前後共用三柱,為一般小型傳統建築常見之構造形式。

P12.jpg

 

  其占地約400坪。龍、虎邊門兩側置門枕石。正門門神為秦瓊與尉遲恭;龍邊門門神為宦官,手持牡丹與香爐;虎邊門門神為宮女,手持仙桃與茶壺。三川殿內部作二通二瓜,內側點金柱柱頭為木雕蓮花座。正殿作三通四瓜,步口廊作捲棚,點金柱柱頭由內而外依序為石雕蓮花座與芼茛葉。

P13.jpg

 

  正殿內奉祀六尊天上聖母神像,分別為湄洲媽、大媽、二媽、三媽與民間敬獻的兩尊神像;供桌奉祀中壇太子神像,左右各為千里眼與順風耳;另配祀土地公、註生娘娘與玄天仙師。屋頂懸掛「後德配天」與「靈昭海國」匾。中庭加設頂棚,頂棚下置天公爐,左右過水廊各懸掛大鼓與銅鐘,有「敲鍾雷鼓」之意,初一、十五祭典敲奏時以示慶賀。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時舉行例祭。引文維基百科

P14.jpg

 

P15.jpg

 

P16.jpg

 

P1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