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 攝氏21℃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89號 晴天
第肆章 對自由貿易協定政策戰略性的中國
第二節 中國自由貿易協定政策的特徵
作為安全保障戰略的手段
本節分析中國加入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想法。自由貿易協定除經濟利益外還具有多重目標,這並不限於中國獨有。例如,很容易理解每個國家都期望自由貿易協定通過,加強經濟關係,也期待強化政治關係。至於中國,正如我們在第1節中看到的那樣,大多數夥伴國家很小,貿易方面的實際利潤也沒有那麼大,即使我們認為追求貿易以外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本節中,將討論安全策略的重要性,在下一節中,我們將討論國內情況的影響。
(一)、 歷屆政府的看法
首先,胡錦濤政府,習近平政府是否分別在研究自由貿易協定,讓我們從領導人本身的談話中探討一下。關於前者,當局在2007年12月發布的“第十七次黨大會報告”中的“註釋”清楚地表明這一點。據此,自由貿易協定將1、開拓經濟發展空間;2、保證資源供應;3、消除貿易與投資之間的壁壘;將國內生產力導向國際市場;4、打消中國的威脅理論;5、牽制“台灣獨立”;6、改善國際環境等六項效用(新華網2007年12月14日)。
習近平如何執政?在2014年12月5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研究會上,主題是“加快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習近平的立場從這則評論中看得到。
「中國的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常態,為更好地應對經濟和社會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必要進一步對外開放。」「以對外開放的倡議,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與國際競爭的主動。」「這是積極管理對外關係與實現我們的外部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人民日報》 2014年12月7日)等,在進行國內改革的同時,已經明確指出它將被定位為一種外部戰略手段。
(二) 經濟面的目標
僅從這些方面,就可以闡明與自由貿易協定締結有關的中方戰略利益,但讓我們從經濟的角度對其進行再整理。每個國家的目標都是從自由貿易協定的達成中受益,從「進攻性」與「防禦性」兩個角度進行考慮,其中採取一些措施,以免因未得出結論而在將來遭受不利影響。由於1990年代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生效,中國在與智利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也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在當時設想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之前據說急於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楊 2011[1]:278)。
另一方面,可以指出,目標是在具有「中國特色」容易理解的點上獲得「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證明。過去,在談判加入WTO時,被允許從加入之日起15年(2001-15年)作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加入,採取反傾銷措施時存在立場薄弱的問題。因此,在進行談判時,中國試圖通過從夥伴國獲得「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來克服這一點。
(三) 與安全保障戰略的關聯性
中國的政治與軍事戰略目標是隨著經濟發展不時提出的,因此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很難把握,但以下兩點可以說是各個年齡層的共同核心。一種是擁有可以抵抗美國在台灣緊急情況下的干預(經濟封鎖)的軍事力量。另一種是即使在平時也要統一台灣,以確保在中國周邊地區的行動自由,簡單地說就是將這些地區置於中國的影響之下。
首先,讓我們從中國長期以來統一台灣的願望的角度進行回顧。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外交是基於「統一戰線方式」。這是鞏固和孤立「盟友」與「朋友」以增強自己的地位並削弱“主要敵人”的一種方法。
台灣與ECFA之間的聯繫也是構成台灣統一戰線的一種方式,如下所述。簽署時,台灣獨立派的民主進步黨(民進黨)政府被強調與中國對話的國民黨政府所取代。在內容上,已經為台灣農產品的出口設定有利條件,看來中國已經做出讓步。但是,由於台灣南部是農業出口產品生產地,它有許多民進黨的支持者,因此可以認為其目的是破壞民進黨的支持基礎。
與哥斯達黎加看似無關的自由貿易協定,也被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針對台灣的因素。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是非洲、拉丁美洲與太平洋的小國。該國是代表中美洲的親台灣派別,於2007年6月與中華民國斷交,並在談判更改批准的過程中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自由貿易協定是在建交後締結,並承諾提供大量援助。從這個角度可以理解,自由貿易協定在國際社會中被用來形成一個孤立台灣的統一陣線。不難想像,第二與第三的哥斯達黎加將在未來的民進黨執政時出現。斐濟的共同研究開始於2015年底,其定位也與此相同。
自平時以來,確保資源和能源一直是經濟安全保障的支柱,但毋庸置疑,在台灣發生緊急情況時,這必不可或缺。自從FTA政策於2004年全面實施後,它就立即與SACU和GCC取得聯繫,但是很明顯,後者的目的是確保石油資源。自從FTA政策於2004年全面實施後,它就立即同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ACU)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取得聯繫,但是很明顯,後者的目的是確保石油資源。不僅如此,巴基斯坦與斯里蘭卡等資源豐富的國家以及與中國同陣線的國家也被認為很重要,而且自由貿易協定被用作行動的目標。
(四) 作為對抗強國的牽制手段
為了確保中國周邊地區的行動自由,想限制中國方面認為具有(潛在)對抗關係的國家,即美國、日本與印度。正在嘗試利用FTA作為一種手段。對於美國來說,智利、秘魯與哥斯達黎加像是「後院」。中國對中美洲與南美洲的攻勢(也是美洲市場的「後門」)非常引人注目。可以認為給予澳大利亞最佳待遇的原因,為吸收南半球大洋洲地區的重要美國盟友(日澳準聯盟也被認為有意識加強與日本的關係 )。同樣,在美國的盟國韓國與日本開展工作,也是對美國戰略的一部分。在通過與韓國推進自由貿易協定吸引韓國的同時,很顯然,它正在努力推進日本、中國與韓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
降低爭奪亞洲第一名的日本影響力的意圖無處不在。日本與東盟在FTA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後來的中國在就農產品進行談判的同時超過日本。相反,日本在2007年提出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CEPEA)概念,而中國在2005年提出東亞自由貿易協定(EAFTA)概念,因此後者成為RCEP的基礎也有一段時間。對於中國而言,東南亞是“後院”或“柔軟的小腹”,很容易理解,它吸引東盟國家,並且也在努力使日本的影響力與台灣的活動最小化。
FTA包圍網絡在印度各地穩步建立。巴基斯坦是老盟友,處於核心地位。自胡錦濤上任以來,美國智囊團提出「珍珠項鍊」戰略。
中國進口的全部原油中約有80%是從中東/非洲地區進口的,並且有大量的進口原油接收地通過馬六甲海峽從印度洋接收。它將被運輸到包括港浙江在內的9個港口地點。
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數量超過200艘,即每年約90,000艘,其中近60%是開往中國的,而馬六甲海峽實際上就是中國的“生命線”。在馬六甲海峽,中國被美國“擠壓”的潛在脆弱性被稱為“馬六甲困境”。在台灣發生緊急情況時,美國將強行進入第一和第二島鍊防線,並與諸如中國的第二門反艦彈道導彈DF-21D(射程約1,500公里)之類的威脅作戰。如果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的原油在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被封鎖,美國可以遏制中國而不會造成任何額外損失。
正如阿爾弗雷德·薩耶·馬漢(Alfred Sayer Mahan)在其海上戰略理論中,是沿海的海軍艦隊和商船的“路邊站”,將殖民地作為原材料供應與市場同母國相連。他認為必須確保海外基地和基地(例如夏威夷和關島)的安全。
這種馬漢理論也適用於今天的中國。如今印度洋沿岸或中東沒有領土或殖民地,中國需要海軍為其提供泊位、休息、補給與建造艦船的基地。中國正作出巨額投資,在從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的中東和非洲沿海通道建設類似於軍事基地以及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等地的港口設施。
如果您將這些港口和設施視為一個“珍珠”,那麼這幾顆珍珠看起來就像是一條掛在印度次大陸脖子上的項鍊。被稱為“珍珠項鍊”戰略的印度以及美國和亞洲國家都開始保持警惕[2]。
習近平政權就任後,明確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已經取得進展。不僅僅是從中東進口石油的海上通道(海上運輸路線),可以看出,抑制印度崛起的戰略意圖已經浮出水面。
習近平政府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大力推進中亞等地的烏茲別克斯坦、格魯吉亞、摩爾多瓦等,中國還試圖影響傳統上被認為是俄羅斯勢力範圍的地區。
摩爾多瓦和格魯吉亞正試圖利用這一事實,它們也是對俄羅斯離心力很強的地區,例如2014年6月同烏克蘭與三個國家以及 包括FTA在內的歐盟(EU)簽署聯盟協議。很自然地知道,在中國的倡議下,中國正在努力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協定網絡,這將是偶然的(結點)並導致國際秩序的重組。
(五) 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策略
從討價還價的戰術層面來看,我們還可以指出一些特徵。從討價還價的戰術層面來看,我們還可以指出一些特徵。一種是談判夥伴國家的選擇標準。優先與首先在每個地區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友好”國家進行談判,在WT0加入談判中首先批准成員資格,或者早日承認自己是“市場經濟國家”有一些例子
。智利是拉丁美洲的典型代表,紐西蘭是大洋洲的典型代表。 瑞士是歐洲第一個被認可為市場經濟國家的國家。
該自由貿易協定還被用做糖果和鞭子,這是友好國家與中國成功貿易的典範,同時也對其他國家施加「一罰百戒」的無言壓力。挪威是後者的典型例子。與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挪威的談判對於中國也同樣重要,而且似乎進展順利,直到2010年9月的第八回談判為止。但此後,中方立即通知其將無限期推遲。據信,同年10月宣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中國民主運動家劉曉波是主要原因(路透社新聞,2010年12月1日)。這個例子也證實政治考慮優先於經濟利益[3]。
與鄰國(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的大洋洲國家,冰島、挪威與瑞士等歐洲國家)也有一些平行談判的模式。認為這也旨在相互競爭。
領導者的訪問也被最大化。首先,試圖通過訪問來開始與推進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在結束之後希望訪問並進一步加強這種關係。南部非洲關稅聯盟(SACU)與印度已通過金磚國家[4](BRICK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會議與20個主要國家(G20)的領導人進行了接觸。關於巴基斯坦,在上屆政府期間,胡錦濤主席與總理溫家寶共同訪問,以加强两國間“全天候型”關係。2015年,習近平國家主席也訪問,承諾為“中國一巴基斯坦經濟走廊”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大量支援。2013年習近平訪問美國時,他順路到哥斯達黎加的追加援助。李克強總理於2015年5月訪問四個南美國家,但除巴西外,這是與FTA有關的國家,與哥倫比亞的談判有望加速。
如果擴展進入一個巨大的市場,中美洲和南美國家將成為進入美洲市場的「後門」,至於歐洲國家,儘管它們不是歐盟成員國,但它們是通向歐盟市場的橋樑。 此外,可以將其視為與歐盟未來進行FTA談判的期望。
綜上所述,明確中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的戰略與戰術考慮。像其他國家一樣,中國期望自由貿易協定在經濟、政治與安全保障方面具有一石多鳥的效果。中國的經濟利益包括通過自由貿易協定擴大貿易,獲得公認的「市場經濟國家」,以及避免不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弊端。
此外,各種政治、外交與戰略的考慮都在起作用,可以說,安全保障戰略的最優先高於經濟利益。毫不誇張地說,自由貿易協定被用作戰略目標而非貿易政策。然後,這個意圖進入習近平政權,變得越來越開放和直截了當。
[1] 楊健2011「中国の競争的FTA戦略一自由主義の基盤の上の現実主義」ミレヤ·ソリース=バーバラ·リングス=片田さおり編、片田さおり・浦田秀次郎監訳、岡本次郎訳 『アジア太平洋のFTA競争」勤草書房。
[2] 參考資料: 福山隆,中国の「真珠の首飾り」戦略(その1),http://j-strategy.com/series/tf1/1740 2016年1月9日
[3] 對於某些對手,例如海灣合作委員會(沙烏地阿拉伯),此方法不起作用。 由於敘利亞問題發生衝突,兩國關係惡化,自2009年以來,談判已暫停五年。
[4] 資料來源:金磚國家,原指金磚四國(英語:BRIC),現指金磚五國(英語:BRICS),是指五個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分別為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金磚五國」國土面積占世界領土總面積的26%,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42%。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6年至2008年,四國經濟平價增產率為10.7%。隨著四國經濟快速增長,其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參考文獻:金砖国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7-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