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 攝氏32℃
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 晴天
重森ㄚ被離開剝皮寮定焦-台北駱駝後,徒步走到新富町文化市場。
新富市場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為解決綠町市場因位處偏遠而長期經營不善的問題,日治政府選定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現址,將市場移地改建,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1935年1月7日,新富市場動工興建,同年6月28日正式開業,除了市場本體之外,另外也配置了事務所、管理員宿舍、腳踏車停車場、垃圾場及公廁;館內則有肉品、鮮魚、蔬菜、雜貨、菸酒、糕點與食器等30多個攤位。攤商組成與客源台人與日人兼有,市場的商品與生活也台日交融,昔日市場口油炸肉圓的小販、習慣在傍晚走進市場採買晚餐食材的日本主婦們、每逢除夕市場中迴響的日本歌謠,至今仍是耆老們念念不忘的一頁回憶。
然而,新市場的榮景不長,開幕後不久便受到附近流動攤販的生意擠壓,雖然政府為了解決經營的困難,1937年時刻意將外部攤販收容至市場內部統一管理,暫時緩解了市場內攤商凋零的問題,19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人民生活在空襲的陰影中,又加上官方採行民生物資配給制,新富市場的運作於是在時局的影響下陷入停頓。
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落成於1935年,屬於日治時期較後期完成的公有市場,市場內的建物涵蓋了當時期的各種建材。馬蹄形的市場主建物平屋頂由鋼筋混凝土樑支撐,牆體為加強磚造。另外,附屬建築物有木造的日式宿舍與磚造的公廁,公廁的出現也象徵當時市場現代化的過程,可惜在時間推移間並沒有完整保留下來。
1930年,臺北州政府公布了〈食料品小賣市場規則〉,基於衛生的考量,對於市場建築的構造、空間配置進行了詳盡規範。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富食料品小賣市場」落成了;同時期興建的太平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已廢除)、幸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幸安市場」)及入船町食料品小賣市場(1938,今「直興市場」)都已改建或廢除,使新富市場成為日治時期公設市場建築中,表現新式衛生標準與建築式樣的珍貴案例。
新富市場興建時基地約506坪、建物約199坪,市場基地四周則圍繞著高約160公分的紅磚牆。市場本館牆體為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做出洗鍊的水平飾線,每一個入口處上方都設有雨庇,屋頂以混凝土澆製,並以鋼筋混凝土樑支撐。整體建築風格簡潔、少有裝飾,並且擁有很強的機能性,例如它的馬蹄形平面,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罕見,不只創造了一個流暢的購物動線,獨特的中央天井,也同時滿足了市場內部通風與採光的需求。
基地東北角的獨棟木造日式建築,當時作為管理員的辦公及宿舍空間,雖然一棟建築結合兩種功能,但公私兩種空間的動線,被清楚地切分開來,事務所出入口朝西、緊鄰市場本館大門,便於攤商洽公;居住單元則有獨立出入口朝北,可直接通往東三水街,日式建築四周的圍牆,也讓居住者的生活,能與市場保持一定距離。
事務所舊址現況
|1935.06.28新富町文化市場落成典禮(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延伸閱讀: 剝皮寮寫真-台北駱駝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