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9               攝氏12
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68         晴天
    離開馬偕租屋處-淡水駱駝後,重森ㄚ被又往馬偕街下方走去,來到滬尾偕醫館、禮拜堂參觀。


   西元187239日馬偕(George LeslieMackay)牧師來到淡水,從此與台灣這塊土地結下不解之緣。


    馬偕生於西元1844年,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個蘇格蘭移民家庭,西元1871年接獲加拿大海外宣教會的派令,來到高雄,當時南部的英國長老會已有不錯的發展,他便在此觀摩並學習簡單的台灣話,來到淡水後,馬偕孤獨的展開佈道工作,憑著堅定的信仰,慈悲的胸懷及不屈不撓的毅力,逐漸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


   於西元1873年成立台灣北部第一所仿歌德式的長老教會(淡水禮拜堂),淡水教堂是後來由馬偕醫館醫師宿舍所改建的,現為縣定古蹟。馬偕在淡水,不僅著重宣教,對教育及醫療的推廣普及更是不遺餘力,全台第一間醫院馬偕醫館、第一家女子學校淡水女學校,都是他所創建,西元1878年馬偕與本地人張聰明女士成婚,台灣儼然已是他心目中認同摯愛的另一個故鄉。


   淡水禮拜堂位於馬偕街上,除了是淡水最大的教會外,同時也是畫家最愛的寫生美景,更是電影取景的最佳場景,柱頭以小帽尖裝飾,外牆以清水磚砌造,左邊的鐘塔高聳入天,鐘聲遠揚,教堂內如聖桌、講台、座椅等仍都維持原來的佈置,甚至還保存有一座百年古鐘和一部明治42年的YAMAHA古風琴,教堂外觀以極佳品質的紅磚構成,且牆面變化有序的磚工手路係出自於當年設計名匠「樹司」所規劃西元187239日馬偕(George LeslieMackay)牧師來到淡水,從此與台灣這塊土地結下不解之緣。


   西元1872年馬偕博士(Dr. George Leslie Mackay) 抵淡水後,在自宅也就是馬偕街24號開設診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就在1873年五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1878年一位英商侍格林醫師(Dr.Ringer)在現今的偕醫館所在處發現一位病逝的葡萄牙人肺部發現「肺蛭蟲」,因為全球首次發現而聞名,於是馬偕博士在1879年購買下土地,並由其美國朋友馬偕夫人捐贈3000美元為建設基金,當年9月完工,1884年中法戰爭,馬偕博士也在此醫治許多傷患士兵,戰後欽差大人劉銘傳特以致謝。 


   當時馬偕博士邀請駐淡水的外國人和洋行所聘的外籍醫師,到醫館主持醫療並傳授醫療技術。同時他也訓練學生和本地傳道人,在各地教會設醫療點,以擴大醫療服務範圍。加拿大也曾派專業醫師華雅各(Dr.J.B.Fraser)前來淡水駐院主持,唯兩年後因其妻病逝淡水而返國,其夫人今仍安葬於淡江中學旁之外僑墓園。中法戰爭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劉銘傳特頒獎表揚。馬偕也到處旅行為人治療瘧疾和拔牙,在臺灣總共為人拔蛀牙約二萬一千顆。後來,滬尾偕醫館在日治時代,為了擴充規模,遷於臺北市,它就是今日的「馬偕紀念醫院」。


   外國商行,對馬偕免費為民眾施診的義舉大為讚賞,而且每年都在經濟上予以援助,頭一年即捐獻了美金二百七十二元。187319日,第一批信徒五人受洗加入教會,馬偕博士除施以神學教育外,及對也們施以簡單之醫理、藥理教育,同時讓他們到「醫館」?{床實習,使他們對西方之醫學,具有最起碼的常識,以便在傳教時,能夠隨時隨地幫助病患。後來牛津學堂(神學校)的學生亦都得接受此種教育。他們要前往教會就任傳道之職時,每個人都得攜帶一箱簡單的醫療工具及藥品,以應付急需。所以初期的北部教會,不但是崇拜上帝的聚會地,同時也是一個簡單的醫療站,傳教師都是醫師。到了1879年馬偕得到一位同姓馬偕的美國籍婦人捐款,馬偕利用這筆錢蓋了一棟中西合壁的醫院,就是「滬尾偕醫館」,這間醫院是臺灣第一所西醫院。到1894年每年受診者己逾一萬人次。


   1901年因為馬偕博士辭世醫館一度關閉,直到1906年加拿大方面宋雅各醫師(Dr.J.Y.Ferguson)來臺重開偕醫館。為因應時代需求而將醫院規模加大,1912年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落成使用,滬尾偕醫館功成身退。此後,醫館院舍八十年間先後曾充作神學院、圖書館、幼稚園和學生宿舍之用,建築體亦多修葺,及至1992年最後整修完畢而成今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