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               攝氏32℃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27號       晴天
    今天來到迪化街,走過小藝埕 -迪化街駱駝 。




   又來到霞海城隍、米苔目-迪化街駱駝民藝埕-迪化街駱駝



    一路重森ㄚ被南街隨拍-迪化街駱駝,穿過民生西路,來到中北街。


   重森ㄚ被小時候都聽大人說,要到太平通(今延平北路)買衣服,不然就要到中北街(現在迪化街)買柑仔貨。


    語言隨著時間和環境會有所變化,現在你跟年輕一輩的說太平通、中北街,應當很多人聽不懂。


   年輕人可能不知道迪化在哪裡?但一定知道迪化街年貨大街,可見得蔣介石來台灣,思想教育的成功,這是他逃到台灣以後,對中國最大的貢獻。


   一般所說的「迪化街」,其實是指台北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在清代,老街由南而北分別是南街、中街、中北街、普願街和杜厝街。太平洋戰爭後,由於位在舊台北市西北方,受反攻大陸的大時代氛圍影響,台北市各街道重新依中國行政區域來命名,便以新疆省會「迪化」來做它的名稱。


   咸豐元年(1851),迪化街第一家商舖(迪化街一段154號)「林益順」開在綠油油農田間,便是看上它距大稻埕碼頭不遠,方便貨物進出又不怕淹水的地利條件。二年後,艋舺發生「頂下郊拼」,下郊人護著神祉霞海城隍爺逃命到大稻埕,下郊人的領袖林佑藻同樣認為大稻埕有成為港埠的條件,遂和鄉親在這裡建家園,逐漸形成迪化街最老的「中街」,也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之一。


    迪化街早期的建街發展是以慈聖宮(媽祖宮)和霞海城隍廟為中心,慈聖宮原建於民生西路口,順著媽祖宮往北發展為「中北街」;中街街肆延長至城隍廟前,便出現了「南街」。


    明治四十三年(1910)市區改正,中街和南街道路取直打通,遷移媽祖宮,舊有閩南式店舖趁勢大量改建仿巴洛克洋樓建築,成就了今迪化街房屋建築樣貌。



   中街一直是迪化街商業重心,清末茶行鼎盛,日本時代,米業、布行、中藥行取而代之,太平洋戰爭後仍是南北貨、中藥、布料全台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


   現在迪化街布行大多分布在永樂市場附近,中藥行則是迪化街上最強勢的行業。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目前已變成年貨大街。


   走一趟迪化街,就像穿越時光隧道,可以深刻的體會老台北發展的痕跡。


   因為巴洛克式華麗的風格頗受富商喜愛,所以早年迪化街的商行多是仿巴洛克式的建築,到日治中後期,才開始興起現代主義的建築,也常見到各種風格樣式混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