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 攝氏30℃
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276號 晴天
走出丁家大宅-彰化駱駝,重森ㄚ被沿著中山路繼續往天后宮往向前進。
路過玉珍齋。創立於清光緒三年(西元1877年),陪著鹿港的興衰已走過一百多個年頭。被文化局登錄的玉珍齋古老建築,更是遊客來鹿港必參觀的景點。
玉珍齋的著名產品鳳黃酥,外皮金黃鬆軟,裡面包玉珍齋特別調製的鳳梨醬、及精選的鹹蛋黃,內餡很精柔,軟綿綿,包著略微咬感的蛋黃,吃起來軟中帶著蛋香,口味十分迷人。資料來源:鹿港鎮公所
玉珍齋創立於清光緒3 年(西元1877年),玉珍齋的糕餅有典雅的鳳眼糕、鳳凰酥等都是知名的手工茶點。
鹿港三山國王廟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為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於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古蹟。傳統說法依據廟中「海東霖田」匾將建廟年代定在乾隆二年(1737年),但學者卓克華懷疑可以再往上追溯,可能是從曾存在於「客仔厝」的霖肇宮發展而來。
鹿港三山國王廟因為廟中有落款於乾隆二年(1737年)八月的「海東霖田」匾,故通常將創建年代定於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鹿仔港巡檢王坦,曾與當地仕紳捐款社治義塚「敬義園」,分別位在鹿港街後街尾與三山國王廟廟後。而後依據廟中有道光廿四年(1844年)所立的花崗岩柱,可推測三山國王廟在這一年左右可能進行過整修,而從乾隆二年到道光廿四年之間,依照古建築之壽命推測可能還有二到三次的重修。之後在光緒九年(1883年)十一月,商人莊出海跟住在員林與東勢角的客家人募捐,重建三山國王廟。
到了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1910年代),根據《寺廟臺帳》一書,三山國王廟為三進式建築,但當時香火已經衰弱,祭祀圈只有八戶潮州人。昭和四年(1929年),由於市區改正的關係,位在計畫道路上的三山國王廟被迫拆遷,於今址運用舊有建材重建。昭和九年(1934年)進行道路拓寬(約7m改成15m寬),使得重建沒幾年的三山國王廟得拆毀三川門與拜殿,只留下正殿。
二次大戰後,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整修,並在正立面增設牌樓,三連圓弧狀的造型象徵三座祖山(巾山、明山、獨山)。後來在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在鹿港鎮民楊張筍、許黃罔招倡捐下整修擴建,該年10月完工後舉行重修安座儀式。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再次整修,並將三連圓弧狀的牌樓拆除重建,該年4月完工後,於8月創轎班會已備將來抬轎遶境之需。
學者卓克華懷疑鹿港三山國王廟的前身是位在客仔厝的霖肇宮,其依據主要是因為客家人在康熙晚期便進入彰化地區發展,而鹿港為他們進出的重要港口,應該在康、雍年間已有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而在彰化員林,便有建於康、雍年間的三山國王廟「廣寧宮」。此外道光年間的《彰化縣志》提到當時彰化縣境內有三個主要的三山國王廟,分別位在縣治南街(彰化市)、鹿港街(鹿港鎮)、員林仔街(員林鎮),但只有位在縣治者有寫明是乾隆年間興建,對此卓克華認為是因為鹿港與員林的三山國王廟創建年代早於乾隆,纂志者不敢確定年代,所以僅一筆帶過。
而根據《寺廟臺帳》(1915年)的資料,過去在鹿港埔崙里一帶有座霖肇宮,是埔心鄉霖興宮、霖鳳宮的祖廟,但現在的埔崙里並無一間叫作「霖肇宮」的廟宇。而過去在埔崙里一帶有個叫「客仔厝」的地方,是鹿港市街最早形成的地區,後來因為地勢狹隘低濕等因素,鹿港市街移到今天的中山路一帶。而「客仔厝」之名便是因為當時該處為客家人聚居之地,如此則當有三山國王廟,而這座三山國王廟很可能便是「霖肇宮」。
卓克華推測,「海東霖田」匾可能即是霖肇宮的古物,而原本位在客仔厝的霖肇宮可能因為地勢不佳,或是因為在林爽文事件中受損,才遷移到新的鹿港大街,後來成為現在的三山國王廟。部分引文為基百科
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276號 晴天
走出丁家大宅-彰化駱駝,重森ㄚ被沿著中山路繼續往天后宮往向前進。
路過玉珍齋。創立於清光緒三年(西元1877年),陪著鹿港的興衰已走過一百多個年頭。被文化局登錄的玉珍齋古老建築,更是遊客來鹿港必參觀的景點。
玉珍齋的著名產品鳳黃酥,外皮金黃鬆軟,裡面包玉珍齋特別調製的鳳梨醬、及精選的鹹蛋黃,內餡很精柔,軟綿綿,包著略微咬感的蛋黃,吃起來軟中帶著蛋香,口味十分迷人。資料來源:鹿港鎮公所
玉珍齋創立於清光緒3 年(西元1877年),玉珍齋的糕餅有典雅的鳳眼糕、鳳凰酥等都是知名的手工茶點。
鹿港三山國王廟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為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於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古蹟。傳統說法依據廟中「海東霖田」匾將建廟年代定在乾隆二年(1737年),但學者卓克華懷疑可以再往上追溯,可能是從曾存在於「客仔厝」的霖肇宮發展而來。
鹿港三山國王廟因為廟中有落款於乾隆二年(1737年)八月的「海東霖田」匾,故通常將創建年代定於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鹿仔港巡檢王坦,曾與當地仕紳捐款社治義塚「敬義園」,分別位在鹿港街後街尾與三山國王廟廟後。而後依據廟中有道光廿四年(1844年)所立的花崗岩柱,可推測三山國王廟在這一年左右可能進行過整修,而從乾隆二年到道光廿四年之間,依照古建築之壽命推測可能還有二到三次的重修。之後在光緒九年(1883年)十一月,商人莊出海跟住在員林與東勢角的客家人募捐,重建三山國王廟。
到了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1910年代),根據《寺廟臺帳》一書,三山國王廟為三進式建築,但當時香火已經衰弱,祭祀圈只有八戶潮州人。昭和四年(1929年),由於市區改正的關係,位在計畫道路上的三山國王廟被迫拆遷,於今址運用舊有建材重建。昭和九年(1934年)進行道路拓寬(約7m改成15m寬),使得重建沒幾年的三山國王廟得拆毀三川門與拜殿,只留下正殿。
二次大戰後,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整修,並在正立面增設牌樓,三連圓弧狀的造型象徵三座祖山(巾山、明山、獨山)。後來在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在鹿港鎮民楊張筍、許黃罔招倡捐下整修擴建,該年10月完工後舉行重修安座儀式。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再次整修,並將三連圓弧狀的牌樓拆除重建,該年4月完工後,於8月創轎班會已備將來抬轎遶境之需。
學者卓克華懷疑鹿港三山國王廟的前身是位在客仔厝的霖肇宮,其依據主要是因為客家人在康熙晚期便進入彰化地區發展,而鹿港為他們進出的重要港口,應該在康、雍年間已有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而在彰化員林,便有建於康、雍年間的三山國王廟「廣寧宮」。此外道光年間的《彰化縣志》提到當時彰化縣境內有三個主要的三山國王廟,分別位在縣治南街(彰化市)、鹿港街(鹿港鎮)、員林仔街(員林鎮),但只有位在縣治者有寫明是乾隆年間興建,對此卓克華認為是因為鹿港與員林的三山國王廟創建年代早於乾隆,纂志者不敢確定年代,所以僅一筆帶過。
而根據《寺廟臺帳》(1915年)的資料,過去在鹿港埔崙里一帶有座霖肇宮,是埔心鄉霖興宮、霖鳳宮的祖廟,但現在的埔崙里並無一間叫作「霖肇宮」的廟宇。而過去在埔崙里一帶有個叫「客仔厝」的地方,是鹿港市街最早形成的地區,後來因為地勢狹隘低濕等因素,鹿港市街移到今天的中山路一帶。而「客仔厝」之名便是因為當時該處為客家人聚居之地,如此則當有三山國王廟,而這座三山國王廟很可能便是「霖肇宮」。
卓克華推測,「海東霖田」匾可能即是霖肇宮的古物,而原本位在客仔厝的霖肇宮可能因為地勢不佳,或是因為在林爽文事件中受損,才遷移到新的鹿港大街,後來成為現在的三山國王廟。部分引文為基百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