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 攝氏10℃
荷蘭 烏特勒支省 晴時多雲偶陣雨
離開小孩堤防-荷蘭駱駝,之後重森ㄚ被來到有荷蘭心臟之稱的烏特勒支。
雖然荷蘭許多的古城都有自己獨立的運河系統,但是烏特勒支的運河卻更充滿詩意。烏特勒支運河最大的特色在於她的碼頭,這些碼頭的水平低於一般的道路、臨水之畔,形成獨特的景觀。由運河堤防的階梯而下,站在碼頭上,遠望河流蜿蜒穿梭一座座的拱橋、古老的建築、悠揚的教堂鐘聲與綠意盎然的所構成的美景,讓人有「緣溪行、尋桃花林」的衝動。碼頭緊鄰的運河堤防以前是一間間相隔的倉庫,大部分是提防上的人家所有,而現在這些倉庫大部分都已經改成酒吧、餐館或咖啡廳,而天氣晴朗時,碼頭也變成露天咖啡廳最好的地點。
烏特勒支的地理位置位於荷蘭的正中心,是荷蘭交通系統上相當重要的樞紐,許多人對於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她超現代感的中央火車站與Hoog Catharijne的購物中心。火車站與購物中心相連結,擁有180多家商店,可以說是荷蘭最大一座的購物中心,餐廳、流行服飾等應有盡有,而這棟巨大的建築物外正面對著Jaarbeurs會議中心與Herman Hertzberger's Vredenburg音樂中心。烏特勒支地方旅遊局(VVV Utrecht)也在火車站附近。
烏特勒支擁有荷蘭最高的鐘塔-「主教塔(Domtoren)」,這座鐘塔不只是烏特勒支最顯眼的地標外,更突顯了烏特勒支歷史發展與宗教的密切關係。烏特勒支原本是西元一世紀羅馬人於萊因河上建築的一個軍事堡壘,後來才發展為一個城市。西元七世紀時,盎格魯薩克遜的傳教士受命於的德國皇帝擔任烏特勒支的主教。由於主教這個職位不但具有宗教上相當大的權威外,也擁有地區性的行政管轄權。除了主教居住城市之外,附近的區域也在管轄範圍之內,而烏特勒支即成為整個主教管轄區的權力中心。
自17世紀開始,烏特勒支逐漸發展成為商業與工業的重鎮,19世紀更因為鐵路與公路的開發,而升級為「省」層級的城市。烏特勒支這個名詞不僅代表城市的名字,同時也是一個省的名字 - 「烏特勒支省」,省會就是烏特勒支市。 部分引文荷蘭觀光局
烏特勒支(荷蘭語:Utrecht),為荷蘭烏特勒支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該省的省會。其為蘭斯台德地區最東邊的城市,也是荷蘭第四大城市,2009年人口超越300,030,如果包括周邊連接的Zeist、Neiuwegein、Vianen等城鎮,則 總人口可達到457,746。
烏特勒支的很多建築物都是中世紀以後留下的古蹟,同時也是18世紀之後荷蘭的宗教中心,目前以烏特勒支主教座堂最為出名,同時烏特勒支主教也是羅馬教廷在荷蘭的天主教領袖。
公元47年羅馬人在當時的萊茵河畔修築要塞,是為烏特勒支的起源。要塞本為木結構,2世紀後改為石制。約有500名羅馬士兵駐守。要塞附近有小居民點,居住著工匠,商人和士兵家屬。2世紀中期,日耳曼部族開始不斷侵入。270年羅馬人離開,270年-500年城市的歷史不為人所知。6世紀起,烏特勒支受法蘭克人的統治。
中世紀時,烏特勒支為尼德蘭北部最重要城市。695年威利布羅德(Willibrordus)被指派為弗里斯蘭主教,703年或704年,丕平二世將烏特勒支贈與威利布羅德,作為他向北方傳教的基地。1122年,烏特勒支取得城市資格。此後,烏特勒支主教同時享有烏特勒支省及更東北方領地的行政權力。
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成為尼德蘭17省的領主,1528年,烏特勒支主教的世俗行政權力也被收歸查理五世。1579年,北方7省締結烏特勒支同盟,共同反抗西班牙統治。同盟的成立標誌著荷蘭聯省共和國的開端。1580年,信奉新教為主的同盟廢除了主教,包括烏特勒支總主教。
在17世紀,烏特勒支成為荷蘭水道上的重要堡壘。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在烏特勒支簽訂了烏特勒支條約。
1843年,連接阿姆斯特丹和烏特勒支的鐵路通車。烏特勒支逐漸成為荷蘭鐵路網的樞紐。隨著工業革命在荷蘭的開展,城市也迅猛的擴張起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新興中產階級居民區不斷拓展。
二戰期間,烏特勒支被德國統治。1945年5月5日,駐荷蘭德軍投降,5月7日,加拿大軍隊進駐,烏特勒支解放。 部分引文維基百科
荷蘭 烏特勒支省 晴時多雲偶陣雨
離開小孩堤防-荷蘭駱駝,之後重森ㄚ被來到有荷蘭心臟之稱的烏特勒支。
雖然荷蘭許多的古城都有自己獨立的運河系統,但是烏特勒支的運河卻更充滿詩意。烏特勒支運河最大的特色在於她的碼頭,這些碼頭的水平低於一般的道路、臨水之畔,形成獨特的景觀。由運河堤防的階梯而下,站在碼頭上,遠望河流蜿蜒穿梭一座座的拱橋、古老的建築、悠揚的教堂鐘聲與綠意盎然的所構成的美景,讓人有「緣溪行、尋桃花林」的衝動。碼頭緊鄰的運河堤防以前是一間間相隔的倉庫,大部分是提防上的人家所有,而現在這些倉庫大部分都已經改成酒吧、餐館或咖啡廳,而天氣晴朗時,碼頭也變成露天咖啡廳最好的地點。
烏特勒支的地理位置位於荷蘭的正中心,是荷蘭交通系統上相當重要的樞紐,許多人對於她的第一印象就是她超現代感的中央火車站與Hoog Catharijne的購物中心。火車站與購物中心相連結,擁有180多家商店,可以說是荷蘭最大一座的購物中心,餐廳、流行服飾等應有盡有,而這棟巨大的建築物外正面對著Jaarbeurs會議中心與Herman Hertzberger's Vredenburg音樂中心。烏特勒支地方旅遊局(VVV Utrecht)也在火車站附近。
烏特勒支擁有荷蘭最高的鐘塔-「主教塔(Domtoren)」,這座鐘塔不只是烏特勒支最顯眼的地標外,更突顯了烏特勒支歷史發展與宗教的密切關係。烏特勒支原本是西元一世紀羅馬人於萊因河上建築的一個軍事堡壘,後來才發展為一個城市。西元七世紀時,盎格魯薩克遜的傳教士受命於的德國皇帝擔任烏特勒支的主教。由於主教這個職位不但具有宗教上相當大的權威外,也擁有地區性的行政管轄權。除了主教居住城市之外,附近的區域也在管轄範圍之內,而烏特勒支即成為整個主教管轄區的權力中心。
自17世紀開始,烏特勒支逐漸發展成為商業與工業的重鎮,19世紀更因為鐵路與公路的開發,而升級為「省」層級的城市。烏特勒支這個名詞不僅代表城市的名字,同時也是一個省的名字 - 「烏特勒支省」,省會就是烏特勒支市。 部分引文荷蘭觀光局
烏特勒支(荷蘭語:Utrecht),為荷蘭烏特勒支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該省的省會。其為蘭斯台德地區最東邊的城市,也是荷蘭第四大城市,2009年人口超越300,030,如果包括周邊連接的Zeist、Neiuwegein、Vianen等城鎮,則 總人口可達到457,746。
烏特勒支的很多建築物都是中世紀以後留下的古蹟,同時也是18世紀之後荷蘭的宗教中心,目前以烏特勒支主教座堂最為出名,同時烏特勒支主教也是羅馬教廷在荷蘭的天主教領袖。
公元47年羅馬人在當時的萊茵河畔修築要塞,是為烏特勒支的起源。要塞本為木結構,2世紀後改為石制。約有500名羅馬士兵駐守。要塞附近有小居民點,居住著工匠,商人和士兵家屬。2世紀中期,日耳曼部族開始不斷侵入。270年羅馬人離開,270年-500年城市的歷史不為人所知。6世紀起,烏特勒支受法蘭克人的統治。
中世紀時,烏特勒支為尼德蘭北部最重要城市。695年威利布羅德(Willibrordus)被指派為弗里斯蘭主教,703年或704年,丕平二世將烏特勒支贈與威利布羅德,作為他向北方傳教的基地。1122年,烏特勒支取得城市資格。此後,烏特勒支主教同時享有烏特勒支省及更東北方領地的行政權力。
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成為尼德蘭17省的領主,1528年,烏特勒支主教的世俗行政權力也被收歸查理五世。1579年,北方7省締結烏特勒支同盟,共同反抗西班牙統治。同盟的成立標誌著荷蘭聯省共和國的開端。1580年,信奉新教為主的同盟廢除了主教,包括烏特勒支總主教。
在17世紀,烏特勒支成為荷蘭水道上的重要堡壘。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在烏特勒支簽訂了烏特勒支條約。
1843年,連接阿姆斯特丹和烏特勒支的鐵路通車。烏特勒支逐漸成為荷蘭鐵路網的樞紐。隨著工業革命在荷蘭的開展,城市也迅猛的擴張起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新興中產階級居民區不斷拓展。
二戰期間,烏特勒支被德國統治。1945年5月5日,駐荷蘭德軍投降,5月7日,加拿大軍隊進駐,烏特勒支解放。 部分引文維基百科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