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 攝氏2℃
中國河南洛陽市關林鎮 晴天
洛陽關林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傍伊水清流,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是中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全世界有如此眾多的關帝廟,我認為首先要感謝一位歷史老人——三國風雲人物曹操。據《三國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當時曹操在洛陽,已有66歲,且正在大病之中,他接到孫權派人從當陽送來的關公首級,一下就看破了東吳“嫁禍於人”之計。重情愛才的曹操,也許感覺到了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間,以王侯之禮,在洛陽城南厚葬了關羽。當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逝去。厚葬關羽,也許是曹操在世時做的最後一件大好事。試想,如果當年曹操不在洛陽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首級,恐怕孫權也許不會以王侯之禮在當陽安葬關羽身軀,甚至也許不會有如今遍佈世界各地的關帝廟殿了。
關公本名關羽,字雲長,出生於西元一六0年,卒于西元二一九年。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端的人生壯歌。作為三國名將的關公,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毫無建樹。可是,關羽那充滿英雄傳奇的一生,卻被後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並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
隨著關羽被皇家屢屢敕封,洛陽關林也曾多次更名。漢時,這裏稱“關塚”,明代稱“關王塚廟”,清順治稱“關帝陵廟”,康熙時稱“關夫子塚廟”,至道光年間,“關林”一名問世後宣告塵埃落定。在中國封建社會,百姓之墓稱墳,王侯之墓稱塚,皇帝之墓稱陵,聖人之墓才能稱林。武聖關羽與文聖孔子齊名,安放關羽首級的地方,當然名正言順地稱為“關林”了。漢時,關林只有一堆封土。明神宗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在關塚前立坊,萬曆二十四年(西元1596年)開始建廟。關林建築風格與北京故宮相仿,沿中軸線排列著舞樓、山門、儀門、拜殿、文殿、武殿、春秋殿、石坊、碑亭、關羽古墓。
關林文殿又稱大殿,高約二十米,殿頂琉璃覆蓋,五脊飄逸。文殿內,關羽帝王像高達6米,關帝頭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著錦繡龍袍,鳳眼蠶眉,面貼赤金,端嚴正坐,兩側為關平、周倉、王甫、廖化等諸將,造像高大,栩栩如生。武殿又稱二殿,殿中塑“關公怒視東吳戎裝坐像”,關羽身著綠袍,外露鎧甲,頭戴綸巾,雙眉緊蹙,怒視東南三國吳地,關帝兩側,關平捧印,周倉持刀,儀態逼真。 |
“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這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中,社會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關公的真實反映。但是,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宋元明清社會中,對“武聖”關公崇拜的虔誠和普及,甚至超過了被人們盛讚為“千古一聖”的孔子。清代中葉,僅京城之內,拜祀關公的廟宇,便多達一一六座,如再加京畿郊縣,關廟總數竟在二百座以上,遠遠超過了京城當時所擁有的孔廟。有人概算,如按每縣設一座孔廟,清代全國的孔廟也不過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廟,那麼清代全國的關公廟宇竟達三十余萬座——關公廟數竟是孔子廟數的一百倍。無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貞就驚呼:“故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公祠廟遍天下,祠廟幾與學宮、浮屠等。”而清代的趙翼,則更加驚嘆道“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不震其(關公)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關公從“當時義勇傾三國”的蜀漢名將,到“萬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聖化偶像,是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後期以來,社會各界對關公不斷美化、聖化和神化的結果。關公在西晉陳壽所撰《三國志》等史書中,是英雄,是義士,但還不是聖人和神人。關公的封號,也只是在他去世五十一年之後,才由蜀漢後主追賜為“壯繆侯”。這一封號的地位,並不顯赫。唐人郎君胄關公詩,既讚其人“義勇冠今昔”,“一劍萬人敵”,又嘆其魂“流落荊巫間,徘徊故鄉容”,雖然讚頌了關公生前義勇無敵,但又對關公魂滯他鄉、欲歸不能,給予深深的感嘆和同情。關公在此詩中也遠不是至聖、至高的神。
進入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宋元兩代,是關公被美化、聖化和神化的真實開端。到宋徽宗手裏,竟在短短的二十一年之中,連續四次對關公加封,由“忠惠公”、“崇寧真君”而再封為“武安王”、“義勇武安王”。關公由此而從“侯”及“公”,再由“公”及“王”,聲譽和身價為此大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