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攝氏25℃
奧地利維也納Vienna 晴時多雲
離開上貝維第爾宮(Obere Belvedere)–奧地利駱駝後,碰到遊行交通管制,我們在維也納城市公園Stadtpark-奧地利駱駝 附近下車,穿過公園,前往史蒂芬大教堂(Wiener Stephansdom)參觀。
維也納史蒂芬大教堂(Wiener Stephansdom),又稱作聖斯德望大教堂、「聖·史蒂芬大教堂」(新教譯法),是天主教維也納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乃為人所喜愛的維也納城市的標誌,常被選作奧地利商議國家大事的地點。
1137年, 巴奔堡王朝的利奧波德四世(1136—1141)與帕紹(Passau,帕紹也有一座Stephansdom教堂,位於帕紹古城中心,以一台擁有17 000根管的管風琴而聞名)的主教管區商定,在維也納城界外面建造一座新的教堂。10年後,這座斯德望大教堂(Stephansdom)的羅馬風格的前身竣工了。
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位於「維也納的心臟」舊城區中,數百年來一直是維也納的地標與精神中心。當地人親切地叫它「steffl」(可愛的史蒂芬)。大教堂是一九九七年慶賀八百週年的紀念,總長三百五十二米、高一百三十七米,位居德國的柯隆大教堂之後,是全世界第二高的哥德式尖塔教堂。
早在一一四七年,亞索米爾高特(Jasomirgott)公爵在此地建立首座教堂,後毀於祝融。十二世紀初,帕紹(Passau)主教在此建造了一座仿羅馬風格的教堂,歷經兩次大火幾乎徹底毀壞了整座教堂。又遭遇一二五八年的天災,如今只剩正面的巨人門及右邊的異教徒塔樓為羅馬式建築,而外廊、中殿聖壇、側翼禮拜堂是十四世紀哈布斯堡的統治者魯道夫四世公爵的監督下,改建的哥德式建築風格,以及後來增建教堂會議室(Lower Vestry)的巴洛克式建築。
在以巴洛克風格建築為主的舊城區中,歌德式的史蒂芬大教堂就顯得特別突出。與歐洲所有的古老教堂一樣,歷史上經歷了無數劫難和改建的命運。這幾百年間,在一六八三年受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炮擊,和一八零九年拿破崙大軍破門入侵,以及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天,終究沒能逃過戰爭的浩劫,先是被蘇聯毀壞,末期德國放火燒維也納,遭受炮火襲擊使教堂起火,教堂的屋頂、銅鐘、管風琴和大多數玻璃窗畫,毀於一旦。
戰後修復工作從一九四八年開始,直到一九六二年。全奧地利的九個聯邦州,分別負責修復大教堂的某一個部份,於一九八四年完成重建並重新開放。各州人民團結共同修建史蒂芬大教堂已傳為佳話。十九世紀至今,教堂的改建和修繕工作幾乎沒有中斷過。
每一個走近教堂的人,皆會為教堂外觀的宏偉建築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一進入內部,兩排哥德式的華麗石柱,將教堂的壯觀的正殿隔成三部份。
視野盡頭的哥德式主祭壇在一四四七年建造,有托比亞斯‧巴克以聖史蒂芬的殉教為主題所作的祭壇畫,前方的雕像是一六四七年約翰‧賈可布‧波克(Johann Jakob Pock)的作品。從聖壇背後兩塊躲過浩劫摧殘的玻璃窗畫,投射縷縷五彩繽紛的光線,更為祭壇增添了神祕與莊嚴的氛圍。整座主祭壇的彩繪鑲板、精緻浮雕、工藝細緻,處處引人入勝,令人不得不佇足細細欣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