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       攝氏21℃

台灣大學台大農場            晴天 
   我們台大逍遙系同學一行人離開醉月湖逍遙-台大駱駝,跨過舟山路來到台大農場逍遙游-台大駱駝裡頭的磯永吉小屋 。


   臺大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磯永吉小屋)坐落於臺北市基隆路4段42巷臺大農場內,建於1925年,為臺北帝大前身 - 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最早期之建物,亦是臺北帝國大學乃至臺灣大學早期農業研究之重要基地。


   此建築經年累積大量日據時期迄今之農業研究器材、書籍文件、文書用具與家具等,足以見證臺灣農業科技發展之歷程,極富科學史研究價值,臺北市政府已於2009年7月28日將本建築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磯永吉小屋蘊含著豐富而感人的事蹟,臺大農藝系的師生將竭盡心力保存及活化此建物,讓一代又一代的臺灣人有機會向我們的子孫述說這裡曾經發生的感人故事,激勵後進承繼先人志業,持續引領新世代農業的開創。


  可能現在的台灣人,每天吃又香又Q的蓬萊米視為理所當然。殊不知在不算遠的100年前,臺灣人吃的是在來米。在來米的黏度低,吃起來味道不香、口感不佳,一年一穫,產量不豐。 


   我們常說「頭頂臺灣天、腳踏臺灣地、吃臺灣米、喝臺灣水」大家知道嗎? 我們平常吃的台灣蓬萊米,是誰研發出來的嗎?答案是「台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他是一個非常typical明治人(明治年代出生的人),做事嚴謹認真,對下輩雖然很嚴,卻也有寬大的地方。 


  被稱為臺灣蓬萊米之父的磯永吉教授,在臺灣居住47年期間,為臺灣農業研究和稻米品種改良貢獻卓越。磯永吉先生雖然跟八田與一先生一樣,都是日本籍;但他們都是真正愛臺灣的正港臺灣人。

1886年11月23日,磯永吉先生出生於廣島縣深安郡。


   明治44年7月於東北帝國大學農學科(公元1918年改制為北海道帝國大學,1947年更名為北海道大學)畢業。翌年來台,任職於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擔任技手工作。


1914年(大正3年)升任技師,並於大正8年前往歐米各國留學,學習農產品改良技術。

大正14年年底,又到中國南部、香港、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爪哇等地考察農業。回台後曾擔任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臺北帝國大學助教授。

昭和3年以研究員身分再度前往歐米各國留學,並取得農業博士學位。

昭和5年升任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1921年2.台北廳農務主任平澤龜一郎及技師鈴田巖、磯永吉在台灣蓬萊米的故鄉-陽明山竹子湖試種,〝中村種〞。

 

   其後,原種田稻種的育成與栽培技術的改進,大都由當時服務於台北帝大(台大)農藝系的磯永吉博士負責,所以台大校園農藝系內有一塊蓬萊米試種區,台灣蓬萊米的故鄉-陽明山竹子湖原種田事務所前面也有一塊地是屬於事務所做為實驗之用,蓬萊米在台灣試種成功,磯永吉博士功不可沒。1926年5月5日試種成功的梗型水稻,參加日本人在台北鐵路旅館召開的日本米谷會第19次大會,獲得台灣國稻米改良競賽第一名。當時磯永吉博士提出以「蓬萊米、新高米、新台米」來稱呼台灣種植的日本引進稻所生產的米,當時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以台灣為蓬萊仙島而命名為「蓬萊米」,從此以後,在台灣種植的梗稻就被通稱為「蓬萊稻」。而磯永吉博士也被尊稱為「蓬萊米之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