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氏28℃
台中市清水區南社里中正街115號 晴時多雲
重森ㄚ被結束藺草文化館-苗栗駱駝的參觀,準備到苑裡車站搭區間車,繼續下面的行程。
苗栗客運5814班次不多,看過時刻表還要45分鐘才會到來,此地離車站不遠,計程車只要150元,評估過邊際效用,重森ㄚ被請小七的收銀員幫我叫車。
在苑裡火車站搭上南下的區間車,評估過下一班南下區間車班距還有一小時,重森ㄚ被就決定在清水車站下車,利用一小時的時間拍拍照。
清水舊名牛罵頭,原係平埔族「牛罵社(Gomach)」所在地,因大肚台地西側貌似牛頭而名,1920年在鰲峰山麓埤仔口發現清澈湧泉,故改名清水(有一說是因地名不雅而改名「清水」,乃由日本移植而來)。清水站設站時間較清水以北海線各站更早,1920年12月15日海線清水至台中線王田間(大甲溪南段)先行通車,站名清水驛。
舊木造站房於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震垮,1936年5月重建完竣,與造橋、銅鑼、二水、橋頭站同屬1936年鐵路建築標準型設計,採平頂式水泥長方形格局,為具有迴廊、廊柱的典雅建築。月台站間帶狀花圃花木扶疏,站場各角落潔淨無比;候車室內原有的木造座椅流露出古老的特殊風味,加上廠商贈送的童詩童話座椅,可謂古今風貌相互爭輝,別有一番情趣。引文鐵路局官方網站
海線鐵路經過原台中縣五個行政區,分別是大甲、清水、沙鹿、龍井、大肚,其中前三者被視為海線傳統大站,在進出站人數的排名順序是這樣的:大甲>沙鹿>清水,而且大甲和沙鹿差不多是清水的兩倍以上。不過觀察這三個行政區的人口數,則出現很有意思的現象:人口最多的反而是清水(8萬5千多),沙鹿次之(8萬3千多),最後才是大甲(7萬8千多)。在這三站列車停靠數量幾乎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清水人特別不愛坐火車」成為一個有趣的標籤。這其中的奧秘,我想可能跟清水車站的位置有關。※2014年沙鹿人口已超越清水
1935年中部發生大地震,次年蓋了好幾個「震災復興新式車站」,留存至今有三個(造橋、銅鑼、清水)還在使用,一個已停用保存(泰安),清水是唯一一個位於海線的此類車站。比較這四個同梯車站,泰安的造型是自成一格,另外三個比較像,但窗戶位置與樣式、屋頂落差等還是各有千秋,沒有完全一樣的設計。平心而論,已停用的泰安和無人化的造橋保存得最好、最有原來的樣子;銅鑼和清水因為都是現役中型車站,為了維持運作而做了不少改變,例如換成金屬門窗、加裝鐵條防盜等等,雖然維護都很完善,但外觀看起來總覺得差了一味,十分可惜。
清水車站雖有兩個完整島式月台,但實際上幾乎所有列車不論南下北上都只停靠第一月台,而且只要沒有交會列車,一定是停靠B側。清水以南一直到追分的海線都是單軌區間,主軌對應到清水站便是1B側,這條路軌往北繼續對應雙軌的右側,所以這樣是最簡單的安排。北上列車一路都走同一條路軌,過清水站之後便順勢靠右行駛;南下列車在進入清水站前先切換到左軌,一樣停靠1B側,離站後也是直走即可。交會列車則一律讓南下佔用1B側,北上避至1A側。引文鐵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