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攝氏23℃
台北市武昌街一段14號 晴天
用過晚晚的午餐添財壽司屋-台北城內駱駝(一) ,重森ㄚ被走出巷口,來到台北市台灣省城隍廟,跟劉老師相約的時間還蠻早的,於是就進入這間城隍廟參觀。
台北市台灣省城隍廟,好奇怪的廟名,台灣省不是沒有啦!台北市又在台灣省前面,林洋港也是那個階段的典型政治人物,反映台灣這幾十年來很奇怪的政治生態,中華民國在台灣要變成中華民國在台北怪怪的,說是台灣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不是已經過去,不然就未曾發生過。
跟好多的台灣廟宇一樣,就是遮雨棚,蓋頭蓋臉連廟都看不見,廟方要生財有道向錢看起,那些善男信女都是廟方的衣食父母,弄個遮雨棚好讓大家心情好,沒有一些法會,拜斗…哪來名目要信眾掏錢?至於廟宇的古樸素淨,藝術意境就不是台灣一般廟口文化所重視的。
18世紀的乾隆與嘉慶年間,大量中國泉州與漳州移民定居有淡水河航運、通商之利的艋舺,艋舺因而大為興盛,於是產生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
1853年艋舺港口的頂郊與下郊為了爭奪商業利益爆發了分類械鬥,史稱頂下郊拚,被泉州三邑人偷襲而落敗的泉州同安人在遷徙至大稻埕後,也有所發展。19世紀中,台北建立了以艋舺與大稻埕為主的城市。不過當時人口眾多的艋舺、大稻埕仍屬偏遠的淡水廳管轄。
1875年,因為牡丹社事件與開發台灣北部等因素,大清帝國設置台北府,下轄新竹、淡水和宜蘭。
1879年台北正式建府,首任台北知府陳星聚積極整建台北府城。除了興築台北城城廓外,也籌畫於城內建立台北府的文教與政經中心。1881年,台北府衙門在撫台街後方,府直街和北門街口(即今台北市延平南路與漢口街附近)建台北府城隍廟,而淡水縣城隍則附設在府城隍廟內。該城隍正式掌管台北府,因此神格定為「府城隍」。
1895年乙未戰爭後,台灣日治時代開始。當時統治台灣的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以市區改正為由,將府城隍廟連同台北城廓、縣城隍廟、台北天后宮等具有漢傳統的中國式建築拆除。當時有信徒將台北府城隍神像,遷至松山供奉,建立了松山昭明廟。
1945年,二次大戰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城中區區長林阿九、張水銀里長及地方人士,集資在武昌街現址重新籌復城隍廟,於1947年11月落成。
離開這間沒有感動只有感觸的城隍廟,因為重森ㄚ被跟攝影大師約會的時間尚早,就到隔條街-沅陵街駱駝。
台北著名的皮鞋街即位於台北車站與228公園中間的沅陵街,短短百來公尺的街道,擁有十多數家皮鞋店,從平價到高價鞋、老少男女鞋、公事休閒鞋等通通都能從中尋寶,很適合想短時間買到鞋的人來瞧瞧喔!
記得重森ㄚ被在1984年5月臨時決定結婚(怕天氣太熱穿西裝難過),跟著未婚妻(目前婚姻正常持續中^^)來到沅陵皮鞋街,想買一雙新娘鞋子,當時生活真的很艱苦,口袋都裝磅仔,還在猶疑掙扎要買放騎樓邊的特價品還是櫥窗內的皮鞋,如今想起來還真像昨天的事情。
沅陵街交叉相接的城中市場,主要以武昌街一段22巷為中心形成的商圈,22巷為成衣街,斜對角21巷為美食天堂。在民國六七十年就是北部著名的批發市場,愛買新潮商品的婆婆媽媽多半都知道,從小小的女裝服飾店往外延伸到家庭用品和美食天堂與附近牛肉街等,從早年熱鬧人群聚集到近年批發區的轉移,市場可見式微徵兆,要附加上去只能說是一段歷史見證吧。
走過沅陵皮鞋街,因為跟約定時間還早,重森ㄚ被就從台北城內,順著清帝國時期的撫臺街-古蹟巡禮(一) 、撫臺街-古蹟巡禮(二) ,朝著台北城北門口方向駱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