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攝氏16℃

新北市貢寮區舊草嶺隧道      雨天  

   從福隆火車站,重森ㄚ被冒著非常大的雨勢迎向風雨-福隆駱駝,終於騎到舊草嶺隧道北口。


    草嶺隧道的南北口,都有門額題字。北口「制天險」,由當時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新元鹿之助所題; 南口「白雲飛處」,由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賀來佐賀太郎所題。由於「制天險」及「白雲飛處」都以草書書寫,字跡龍飛鳳舞, 不易辨識。 


   當時隧道口附近有廢棄的軍營,如今已整建為遊客休憩的空間,而軍營的舊物,如老榕、碉堡、舊牆被保留下來,點綴其間。隧道附近環境由荒蕪而變為優雅。 


   舊草嶺隧道從大正13年(1924)完工啟用,營運至民國75年(1986),服役超過60年, 由於只能單軌通行,逐漸不敷使用,民國75年(1986),鐵路局另建的雙軌新隧道完工,舊隧道才走入了歷史。 


   重森ㄚ被從上小學後,曾搭乘火車通過舊草嶺隧道數十次,當時渾然不知這座隧道的歷史。 


   而我從小就會哼唱宜蘭民謠《丟丟銅仔》:「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 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末伊都,丟仔伊都滴落來..」,卻不知這首民謠的起源與這座草嶺隧道有關,當然也不曉得宜蘭線鐵路興建於哪個時代了。 


   大正13年(1924)10月草嶺隧完工,施工多年的宜蘭線鐵路終於全線通車。 自此以後,新的鐵路取代了舊有的淡蘭古道,成為台北、宜蘭間往來最重要的孔道。隨著火車的行駛兩地,於是產生了這首描述火車過磅空(隧道)所見情景的宜蘭民謠。 


   草嶺隧道是當時是台灣也是全東亞最長的隧道工程,費時三年,才順利完工通車。施工期間, 擔任草嶺隧道工程現場總監的吉次茂七郎不幸因積勞成疾而病逝。草嶺隧道完工時,日本人在隧道北口附近立碑紀念這位殉職的工程師。 


    吉次茂七郎紀念碑座落於隧道北口的馬路旁,曾經被被冷落了六十年。石碑上的刻字被人用水泥塗抹, 石碑後的碑文經歲月風霜,字跡逐漸磨損。而隨著舊草嶺隧道被指定為古蹟,吉次茂七郎紀念碑也獲得妥善的照顧, 石碑增加基座穩固,刻字的水泥已被刮除,石碑旁闢建小廣場,並增設一座木造涼亭。 


   對吉次茂七郎來說,雖是遲來的尊敬,但歷史終究沒有被遺忘。我想任何為建設這塊土地而犧牲的人,無論其國籍為何,都應該受到後人的感念。  


   當抵達石城的隧道南口時,赫然發現濱海公路在隧道口的上方。隧道口離濱海公路如此之近, 而重森ㄚ被多次走過濱海公路,竟不知道幾公尺外,就有這麼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隧道遺跡,因此頗感慨台灣長久以來所面臨的所謂「歷史失憶」的問題。 


   後來得知,舊草嶺隧道已被政府指定為歷史古蹟,而隨後的發展,就是大眾所熟知的故事了。在政府文化單位活化古蹟的規劃下, 舊草嶺隧道變身成為一條熱門的自行車專用隧道。假日遊客多,隧道內還不時會出現塞車的情況。


    舊草嶺隧道竣工於日本時代大正13年(1924年)10月9日,為宜蘭線鐵路的其中一座隧道,總長2,167公尺,為當時東南亞最長的鐵路隧道。2004年7月15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舊草嶺隧道位於臺灣鐵路管理局東部幹線宜蘭線福隆車站至石城車站間,於1921年12月動工,由鹿島組(今鹿島建設前身)負責工程,分別自南北口同時施工,1924年10月9日竣工。此隧道是宜蘭線的關鍵工程,隧道完工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隨即於同年11月30日舉行宜蘭線全線通車典禮,並於次日(12月1日)起正式營運,當日同時開始營業的還有貢寮庄停車場(今貢寮車站)及澳底停車場(今福隆車站)。 


   舊草嶺隧道在日本時代是台灣最長的火車山洞,施工期間曾流行瘧疾,加上當地交通不便(宜蘭線北段當時只通到雙溪車站),所以工期較長。此外,開鑿期間免不了因工程災害或其他原因造成傷亡,其中死亡者共11人(4位台灣人、7位日本人),受傷者共366人(350位台灣人、16位日本人),算是為了宜蘭交通的改善付出了不少的代價,宜蘭線鐵路完工通車時,《台灣日日新報》的文章標題裡還以『血と魂の結晶』一句,來表達對這些可貴生命的形容與悼念。  


   隧道完工時,有關單位在北洞口北側約90公尺之路線旁,豎立吉次茂七郎君之碑,紀念隧道完工前病殁的工事現場監督員吉次茂七郎技手。


   單線淨空的宜蘭線舊草嶺隧道通車後,肩負了50餘年臺北宜蘭間的交通重任。到了1979年北迴線鐵路通車前,臺灣鐵路管理局已經體認到宜蘭線必將成為銜接縱貫線及北迴線的重要幹線鐵路,如果不適時將宜蘭線擴建為雙線鐵路,那麼,宜蘭線的運量將達到飽和,無法因應未來更高的運輸需求。於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提出宜蘭線擴建雙軌的工程計劃,由臺灣省政府函報行政院並於1979年12月獲同意實施。


   宜蘭線鐵路雙軌工程計劃,預留了未來實施電氣化的路線淨空標準,由於舊草嶺隧道內部淨空沒有達到這項標準,所以必須另建雙軌的新草嶺隧道來取代舊草嶺隧道。新草嶺隧道在1985年完工通車後,舊草嶺隧道便功成身退,除役停用封閉,廢棄在嶐嶺之下22年,直到2007年才重新開啟,並於後續整理闢建為東北角自行車道的一部分,供民眾觀光休閒使用,現在已成為熱門的自行車騎乘景點。 


   本隧道全部以紅磚建構,洞口女兒牆頂部則有石砌裝飾,整體造型簡單,沒有華麗的裝飾。














  


  
























   隧道洞口之拱為五卷式拱圈(五層紅磚砌拱),上方拱腹的地方置匾額一塊,隧道北口(八堵側洞口)匾額題字為草書書寫的「制天險」,字體陰刻,題字者為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新元鹿之助;隧道南口(蘇澳側洞口)匾額題字為「國雲飛處」,字體亦為陰刻,題字者為當時的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賀來佐賀太郎。「國雲飛處」題字一說為「白雲飛處」,由於尚未找到當時有關記載題辭之文獻,因此此匾額題辭的第一個字到底是「國」字還是「白」字,仍有爭議。中華民國(台灣)交通部長毛治國於2011年將南口上方題辭定調為「白雲飛處」。

  

隧道的剖面則為傳統的山形坡設計(中間高而兩端洞口低),以便完工前後時期的排水,坡度介於千分之1.52至千分之10之間[8]。另外,隧道內路線絕大部分為直線,僅在接近南口前的一小部分為彎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重森ㄚ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