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5月20日 攝氏29℃
中國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 晴天
從廈門市一路開車,由高速公路轉國道再經省道,花ㄌ三個多鐘頭搖搖晃晃才來到永定這個地區,清康熙60年(1792年)我ㄉ祖先,在整整290年前ㄉ時空環境,不要說經過險惡ㄉ黑水溝(台灣海峽),單單從內山ㄉ閩西如何徒步到海邊坐桶仔渡海到台灣(聽說要花一個月,躲開土匪跋山涉水到海邊),就令人佩服那種脫離困苦環境與命運一搏ㄉ移民精神。
福建土樓總數達萬座以上, 其中在福建西南部永定縣, 南靖縣, 華安縣等地區尤其集中, 有三千多座. 而我們這次配合祭祖活動關係, 主要旅遊景點放在永定這個地方.
振成樓位於永定湖坑鎮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中,始建於一九一二年,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佔地五千平方米,費時五年才建成。
振成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外環樓高四層,每層四十八間,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分八卦﹔卦與卦之間筑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干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這是振成樓的一大建筑特色。
踏入振成樓大門,門廳門楣上刻“裡堂觀型”四個字,意為“鄉裡鄰裡學習看齊的楷模”,上有當年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印。樓主林遜之在一九一三年做參議員時,與黎元洪共過事,黎元洪深知林家上祖積德行善,故在振成樓落成時贈匾褒獎。
內環樓分兩層,一樓的鏤空屏門和二樓的走廊鑄鐵欄杆,古朴典雅,精致美觀。內環樓當中仿西洋式裝修的中堂大廳,寬敞明亮,是一個多功能大廳,全樓人婚喪喜慶、族人議事聚會、接待賓客或演戲觀戲均在此進行。廳中石柱石梁構架支撐,呈三角形屋頂,酷似希臘雅典神廟,而重達數千斤的石柱、石梁在八十多年前無公路、無汽車、無機械作業的情況下運進樓內並架構起來,令今人難以想象。
“土”、“洋”相對,在振成樓中得到鮮明體現。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的內環樓,以別於架梁式土木結構的外環樓,這種“外土內洋,中西合璧”建筑風格,在土樓中非常罕見。
參觀奎聚樓途中ㄉ一間小土地公廟,造型特殊又蠻古色古香ㄉ,不覺莞爾。
林氏宗祠,也就是說這個地頭住ㄉ都是姓林人家(後來好奇查問確實也是如此),嗯!也就是說我祖先不是住這裡,否則發ㄌ。
這是一座宮殿式結構的方樓,依山勢而築。而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成一體,有如猛虎下山,而奎聚樓即是“虎頭”。此樓是清朝翰林學士巫宜福根據虎形地理特點所設計的,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樓內簷粱雕刻十分精美,可惜在“文革”期間受到破壞。
奎聚樓建於清道光14年(一八三四年),占地六千平方米,現住二十餘户百餘口人。一百多年來,樓裡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功名顯赫,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就有四人,大學生有二十多人,海外華僑有四十多人,正如大門的對聯所言“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氣象新”。
奎聚樓是歷時三年才建成的,高约十五米,前後樓的建築依山就勢前低後高,構築成豐富的外觀形象,與起伏的山巒遙相呼應。外牆厚實,只在頂層開窗,只闢一個大門出入,極其封閉。樓內左右各有一口水井。最有特色的當屬中堂處理成兩層的樓閣式建築,作歇山垂簷頂,與後樓的腰簷相連,形成四層重疊的屋簷,樓閣與層層疊疊的屋簷使得這座方樓的內院景觀别具一格。
土地公廟ㄉ正後面,又有一個造型很特殊ㄉ不知甚麼碗糕,問當地人才得知是保佑到下面那條小河游泳ㄉ小孩不要溺水而建ㄉ小土地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