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4日 攝氏29℃
臺中市豐原區朴子街260號巷2弄50號旁 陰天
重森ㄚ被騎車通過九號隧道-台中駱駝,馬上經過大甲溪鐵橋。
不知道是歷史的偶然,還是老天安排,不用嬌柔做作,一切天然渾成,50年前火車從台北南下,經過九號隧道、花樑鋼橋,而當車頭看到一絲光線射進來的時候,火車就又要進入下一段旅程了。
曾為台灣日治時期運送物產及南北間聯絡橋樑,結構設計結合力與美,為目前碩果僅存的花樑鋼橋(全長382.2公尺),其下部結構是混凝土砌塊石沈箱,橋座是磚角石構成,為罕見之交通工藝品,遠處觀望氣勢雄偉,橋下為石頭與綠草妝點,秋日時節頗有蕭瑟之感。
大甲溪鐵橋,又稱大甲溪花樑鋼橋,是臺灣鐵路舊山線上的鐵路橋樑,屬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4月完工的后里-葫蘆墩(今豐原區)路段,跨越大甲溪中游,是原本縱貫鐵路非常重要的南北之間的聯絡橋樑。
1998年10月7日舊山線停駛後,規畫成后豐鐵馬道的一部份,於2004年2月6日公告為歷史建築,成為台灣目前碩果僅存的幾座鋼桁橋之一。
大甲溪鐵橋位於山線鐵道后里—葫蘆墩間,1906年開始興建,1908年完工。1908年4月,縱貫線全線通車。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新竹州、台中州震災嚴重,此區隧道、橋樑、鐵軌損毀至鉅,費時3年始修復完成。
1945年台灣戰後時期,山線鐵道由臺灣鐵路管理局接管,1964年(民國53年)4月臺鐵進行抽換鋼梁工程,1960年代末期十大建設進行鐵路電氣化工程。
1997年10月8日停駛鐵橋與九號隧道。1998年(民國87年)10月7日,后里=豐原間鐵道改新山線,大甲溪鐵橋正式走入歷史。
921大地震後,由當時的臺中縣文化局進行油漆保養工程。2004年8月由當時的臺中縣政府交通旅遊局,在拆除鐵軌之後,將原來的鐵路路線規劃改造成為鐵馬專用車道,稱為「后豐鐵馬道」。
2006年(民國95年)6月,曾因大雨造成大甲溪水暴漲,洪水強力衝擊造成花樑鋼橋的橋墩移位,使鋼橋自行車專用路面扭曲,臺中縣政府於2007年2月修復。
大甲溪鐵橋為鋼桁樑橋,設計上採下承式曲弦桁架,因外型而稱為花樑鋼橋,與大安溪鐵橋和下淡水溪鐵橋形式相同。總長382.2公尺,高度為11.6公尺,共有七座橋墩,每座橋墩分為三層,下部結構是混凝土砌塊石沈箱,橋墩則以磚角石構成。
橋基於日本時期建造,鋼製桁架則是在1964年修建,六個桁架跨在大甲溪河床上,壯觀巍峨,整體造型優美。引文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